《活法》读书笔记23 第五章 与宇宙潮流协调和谐:踏着人生的正道,走向光明的未来 20180221

5.2稻盛先生人生的三个阶段

5.2.1 提升心性,提高灵魂的品格是宇宙和自然授予我们生命的目的

宇宙的意志究竟抱着怎样的期望让我们降生于世、授予我们不可重复的人生、并让我们自然地成长发展呢?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如何生存才能顺应这个巨大的期望呢?这虽然是一个超越人类智慧的莫大的疑问,然而稻盛先生认为,除了“提升心性”之外,再无别的答案。

要带着一颗比降生时稍稍善良、稍稍美丽的心灵离开人世,从生至死都要尽力去思善行善,陶冶人格,使人生终点时灵魂的品格比起点时有所提升,这就是宇宙和自然授予我们生命的目的。

5.2.2 宇宙赋予我们的这个人生,不过是修炼我们灵魂的道场

在这个巨大的目的面前,我们个人在世时积累的财产、名誉、地位就显得微不足道。事业成功、飞黄腾达、富可敌国,所有这一切,与“提升心性”相比,犹如尘埃,不足挂齿。

宇宙意志为人类生命所设定的最终目标,就是磨练心志这一条,宇宙赋予我们的这个人生,不过是修炼我们灵魂的道场。

磨练心志、提升心性,要点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精进”,释迦归纳的修行法则“六波罗蜜”——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这六项,我们只要牢记并每天实践,我们的心性、我们的灵魂就能够向上提升。

5.2.3 稻盛先生规划人生的三个阶段

稻盛先生原本把自己的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如果寿命为80岁,第一个阶段是20年,是从出生到独立迈步人生这个时期;第二个阶段从20岁到60岁,是悉心钻研、奋发努力、为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从60岁开始的20年,应该是为死亡(灵魂新的旅程)做准备的时期。如同从出生到踏入社会要花20年的准备时期一样,稻盛先生认为迎接死亡也需要20年的准备时期。

稻盛先生认为,人死后肉体消亡,但灵魂永存不灭,现世的死亡,归根到底,无非意味着灵魂开始新的征程,对于新的征程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5.3不完美不要紧,贵在持续“精进”

稻盛先生认为,凡夫俗子不管如何努力修行,要真正参悟恐怕是不可能的,对他自己而言即使是在出家做僧人的一段时间里,要完全遵守这些戒律恐怕还是做不到。但他认为,就是这样也不要紧,朝着参悟的境界努力,最终达不到那样的境界,但坚持朝那个方向努力,绝不半途而废,这种精神本身就非常可贵。

神佛或宇宙的意志,并不是要爱已经成就了某种事业的人,而是爱努力想要去达成某种事业的人。想要达到却没能达到,反省自己的不足,从明天开始依然坚韧不拔,朝想达成的目标继续努力,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拯救。

想要提升心志的愿望以及付诸实行的过程,这才是真正可贵的,这就能磨练我们的心志。

5.4心中存在真理的“内核”

5.4.1真我就是佛性,它完美至极

人的心灵呈现多种结构,由多个同心圆组成,从外侧开始依次是:

(1)知性——后天掌握的知识、道理、逻辑;

(2)感性——主宰五感及感情等精神活动的心;

(3)本能——维持肉体需要的欲望等;

(4)灵魂——裹在真我外层的、现世的经验和业障;

(5)真我——位于心灵中心的内核,充满真、善、美。

我们心灵的中央部分存在“真我”,其外围环绕着“灵魂”,而“灵魂”外覆盖着“本能”。人以这样的“心态”降临人世。然后伴随人的成长,在“本能”外侧形成了“感性”,又在“感性”外侧形成了“知性”。人在出生、成长过程中,心灵会从中央向外拓展,形成多层结构。相反,随着年龄的逐渐衰老,由外向内一层层“剥落”。

真我就是佛性,它完美至极,它充满着爱、诚以及协调和谐,它兼具真善美。美好的真我被“灵魂”包裹,这个灵魂往积储了往世经历过的一切思想、行为、意识、体验,它收纳了人在多次转世投胎过程中累积的所有“业障”,一切善念恶念,善行恶性统统囊括其中。虽然真我是万人共通,灵魂却因人而异。

5.4.2与其追求开悟,不如运用理性和良心去磨砺心志

坐禅和瑜伽等修行,目的也是磨练心志,就是自从新的外侧向着内侧,像研磨眼镜片一样,一层一层磨掉位于真我外侧的障碍。

首先抹去最外层的知性到达感性,感性磨掉之后到达本能,再磨掉本能……直到最后真我完全展露,这种从外向内彻底的心灵磨练即为修行。所谓开悟,就是指磨练心志到达真我的状态。

通过修行到达真我的话,我们就能理解一切真理,得到佛的智慧。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不再会被本能和感性所迷惑,就能够把“为世人为社会尽力”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

然而,前面也说过,普通人最后也到不了开悟的境地,凡人磨练心志要达到真我的程度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应该怎样做才好呢,稻盛先生认为运用理性和良心来抑制感性和本能,去控制他们,这种努力非常重要。

遵循发自真我及灵魂的理性与良心,把正确的伦理观、道德观注入心中,也就是遵照“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思维方式,把“知足”的生存方式铭刻于心,放弃无止境追求欲望的贪婪之念。

这样不断的用理性和良心来制约感性和本能,一步步度过自己的人生,积累“为善的经验”,就能磨练心志,自然而然地向悟道的境界靠拢。通过这样的修行变得高尚的灵魂,不仅在现世发挥作用,而且会延续到来世。

5.5踏着人生的正道,走向光明的未来

宇宙森罗万象、一切事物,都是浩瀚宇宙生命的一部分,绝不是各自偶然的产物,不管哪一个各个都因宇宙的需要而存在。

其中,人类肩负着更大的使命,人类具备知性和理性,带着满怀爱和同行的心以及灵魂降生,正因为“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上苍赋予人类极为重大的任务。我们有义务了解这个任务,认识自己的使命,尽一生的努力去磨练灵魂,我们必须精进再精进,人为什么活着,这就是答案。

勤奋工作,满怀感恩之心,思善行善,真挚发省,严格的自律,在日常生活中不懈磨练心志,提升人格,全力以赴去做好上述理所当然的事情,就是人活着的意义所在。

稻盛先生讲到,只要大家按照本书所阐述的“活法”去生活,那么,个人的人生也好,家庭也好,企业也好,甚至国家也好,就一定能向好的、正确的方向前进,就一定能获得丰硕的成果。

(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1,552评论 5 47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666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8,519评论 0 33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180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205评论 5 36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344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781评论 3 39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449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635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467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51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217评论 3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775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51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84评论 1 25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637评论 2 34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204评论 2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