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陪伴】亲子间的陪伴是这个世界上最深刻的一种关系,它充满爱、温暖和智慧,当然这种关系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痛苦,也可能有不理解。
【沟通】我们经常喜欢按自己的方式直接要求或规范孩子,而不理解孩子,只是按道理在教育孩子。
道理是没有温度的,是不注重感受的,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理解,需要关怀的。
所以我们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放下所谓的对错,真正的去做到尊重孩子,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引导孩子,而不是武断的用成人的道理去带动孩子,甚至于强制孩子,这种强制是会产生伤害的。
但是这种关系却是最可靠和不可磨灭的关系,更是我们最值得依恋的关系,这也是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意义或者价值。
一个人衰老的标准永远不是年龄,而是是否丧失了学习的能力。
学习,特别是读书应当是保持一生的习惯,别人奋斗一生所得出的结论和精华,我们通过一本书就能全部得到,可以说这是性价比最高的成长方式了。读书对一个人的改变是巨大的,它能够快速增加你的知识储备,提升思维认知,让你更加自信。
【教育延时】如果我们面对孩子的行为举止有情绪了,那么先让我们自己平静,半小时后再去跟孩子沟通,我们才有能力相对中立地说出感受与体会。
对教育延时最多的是隔天处理,今天的事情等明天孩子平静的时候再带孩子去学习总结。
【立规矩】其实是在培养孩子一种自我掌控的能力,往大了说是自律。而自律的终极目的不是让人有束缚感,而是让人感到自由。
【真实的感受】给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母爱和父爱】母亲和父亲,给孩子的支持和鼓励是完全不同的。
母亲的爱,仿佛是大地一样细腻,温柔、包容、无条件,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父亲的爱,像天空一样博大、粗犷,给孩子规范和力量以及方向感。
【感同身受】妈妈需要看见自己内在的这些需求,也才能感同身受的看见孩子的需求。
满足孩子,满足自己,让亲子关系更加平衡美好,让家庭更加完满幸福。
【镜子】孩子通过父母这面镜子,看到自己以后长成的模样;
父母通过孩子这面镜子,也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
【身教和引领】希望孩子走多远,你就应该要求自己走得更远;希望孩子攀登多高,你就应该要求自己攀登得更高。
【支持而不是教育】
孩子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教育,我们可以以温和的方式带孩子看到更多,同时给孩子以力量和鼓励。
如果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都用这种方式为主导的话,那么孩子一定会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
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陪伴在身旁;失败的时候,我们给予理解和安慰;有情绪的时候,我们给予倾听和疏导。如果这是我们教育的主线条的话,那么我相信跟孩子的关系一定能维持的很好。
【关于禁止】很多父母都有这么一个烦恼:你越禁止,孩子越要去做,最后陷入了“压制-反抗-压制”的恶性循环中,父母受累,孩子也不受教。
其实这个时候父母只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因需施教,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
【父母的脾气】发脾气的时候,孩子更多的是恨、痛苦和难受。家长的坏脾气,是对孩子精神上深深的伤害。教育不等同于发脾气,发脾气不等同于教育。
一个人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是没有理性可言的。情绪越大,理性思维越弱,反之亦然。
【帮助】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成为自己国土上的国王。这意味着在一定的能力范围内,尊重他们发展自己经济、政治和军事的机会及权利。
【投资】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投资自己后半生的幸福!
【精神陪伴和成长】
我们很多的父母只能在物质上陪伴孩子或者说在肉体上养大我们的孩子,但是真正做到精神上能支撑我们孩子的还是少数。
如何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精神成长环境,这是我们很多家长需要去面对和成长的地方。父母应该在内心深处理解我们的孩子,跟我们的孩子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真正做到好的陪伴,给予足够的爱、足够的力量。
【安全感】一个脾气不好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妈妈,而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妈妈背后,都有一个在家事上面缺席的爸爸,爸爸分担不够,妈妈太辛苦,是妈妈情绪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一个家庭当中妈妈被宠爱、爸爸被崇拜,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最有安全感,愿意开放心态接受引导管教。
【自我价值感】
父母的所有行为和态度,都在默默地塑造着孩子的自我价值。
一个人自我价值感越高,TA就越自信、快乐有激情;反之,则容易害羞、自卑、爱讨好,甚至更容易得抑郁症。
孩子自我价值感的高低,源自于TA获得的爱有多少。
【因材施教】不同类型的孩子,需要的是不同的教育方式。
不自信的孩子:最需要发现TA的点滴进步,并说出来,给予及时鼓励;
自大的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打击,而是放大TA的梦想,拓宽TA的眼界,自大是因为看到的世界太小。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的建立,尤其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责任尤重,应该多理解孩子,多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关怀、尊重和交流的良好氛围,对孩子负起责任,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做孩子贴心的朋友!
【界限】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分清楚事情是家长该做的还是孩子应该做的。
孩子的事情让孩子做,家长则应在尊重“界限”的前提下,对孩子保持关注。
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自然地成长,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做家长自己想做的事情。
【尊重】做尊重孩子的妈妈。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同样。
一个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长大后他也就会懂得该如何去尊重他人。
孩子是鲜活的生命,同样有丰富的情感和个性,只有充分尊重孩子,才能使他健康、快乐、全面地发展。
【接纳】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和追求,他们做事情也有自己的方法,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叛逆不懂事,而是家长总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孩子,以个人喜好判定孩子好坏。
【代沟】父母和子女处在不同的两个时代,两代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行为准则肯定有所不同。
家长不进步总用自己年代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是一种对孩子天性的制约。
对于和孩子之间的代沟,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于家长而不是孩子。
【幸福的能力】未来的社会中不可能人人成功、个个都站在金字塔尖上,但是每一个孩子在他的人生中都需要幸福,因为幸福是一种能力,它能为自己换来尊严,获得信任,制造快乐。
【榜样】三等父母在忙着给孩子当保姆,二等父母在忙着给孩子当陪练,而一等父母他们致力于做孩子的人生榜样,执着地栽培自己是教育孩子的王道!
为人父母,永远是一场心胸与智慧的远行!
【情绪管理】家庭教育中,情绪管理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父母情绪平和对孩子是最好的教育。
情绪失控的时候教育是根本无效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长的自我情绪管理是教育过程中的最大挑战。
【软语的魔力】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脆弱,需要我们去温柔呵护。
软绵绵的话语,让自己熄火,让孩子听话,这是声音低一度的魔力。
【心理免疫力】我碰到这个困难,解决了它,下次再碰到相似的困难,我就有信心解决掉它。
翻越困难,孩子才会真正有信心。
【父母的情绪管理】当父母怒吼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可能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妈妈的成长】父母的精神长相决定孩子走多远。
尤其是妈妈的精神长相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一个家庭最好的投资,是富养妈妈。
一个家庭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是妈妈放弃自我的爱。
【妈妈的自爱】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一个观点:“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妈妈放弃自我的爱,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妈妈的精神长相】
妈妈的格局,决定孩子的结局;妈妈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世界。
一个妈妈最好的精神长相应该是:
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格局,不给自己设限,不给孩子设限。
【安全感和秩序感】
我们的家庭要有一定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保持他的灵性。
但是我们的宽松又不能失去立场和规则,因为孩子终归需要我们去规范,而且孩子只有在我们的规范下,才能真正找到安全和秩序感。
【父母的学习和成长】
当孩子出生那一刻,父母也迎来了人生第二次成长。不管你是父母,还是老师,当我们面对孩子时,这便是我们的成长的开始。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同时,也要进行学习,不同阶段的孩子,生理、心理都发生着变化,如果我们一味的从小到大一种方式面对孩子,得到的只能是所谓的“叛逆”,青春期的叛逆,源于亲子关系的情感缺失,亲子之间长期无效的沟通。为了避免日后的种种问题,父母要有意识地陪孩子一起成长。
【乖孩子】
大家都爱乖孩子,但是家长要注意,孩子表现出来的“乖”,有可能是在讨好家长,这样的话孩子就会忽略自己的感受。
碰到一些孩子不会拒绝别人,即使拒绝也是拐弯抹角,其实这样很可能是在忽略自己的需求,是在压抑自己。
【健全的人格修养】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过: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法的语气和方式。”
【适应社会】为人父母的终极使命,其实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
家长要多为孩子提供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鼓励孩子参加社会活动。
【爱与被爱】
爱与被爱是一种平衡。很多父母只是一味地去照顾孩子和满足孩子,而忽略了父母自己的需要,以为这样是为孩子好。
当然,每一个人都是从被爱中生发出爱的能力,但爱的能力也需要反复实践、练习以及反馈,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提供爱人的实践机会,孩子只享受了被爱,而爱别人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孩子的成长反而被阻碍了。
父母给孩子提供的爱的实践机会,就是父母要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父母需适时的示弱,适当向孩子寻求帮助,父母邀请孩子参与讨论等等。
孩子如果能够充分地发展爱他人的能力,同时也保留着被爱的需求,二者产生新的融合,孩子就会充分地去享受、去协调。
【边界感】
“边界感”有利于亲子相处,即使有"边界",也还是一家人,而且是感情更好的一家人。
所以,让我们做懂得有"边界感"的父母吧,这样对自己好对孩子好对家人都好。
【尊重】
身为父母,我们给予孩子的认同与肯定,会让他们将「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面子,转化为「自爱、自尊、自重」的里子,一路披荆斩棘,迎向未来。
【养育男孩】
其实男孩子也不难养,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要接纳孩子天生的性格特点,多点“用心”,多点“耐心”,不断引导,我们的男孩就可以茁壮成长!
【安全感】
人的安全感从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已经开始建立,年龄越小时,安全感的状态越重要,对人一生的影响也越大。
而孩子的安全感最重要的来源就是身边的父母。在我们出生的原生家庭里的一切经历,决定这种安全感的建立或毁灭。
【叛逆】
所谓叛逆,就是因为孩子的自我与家长的自我产生了冲突,击败父母就成为了孩子认为自证独立的唯一“独立证明”。
而实际上,这份寻求“独立证明”的力量,完全可以指向其他地方,并且可以作为孩子正向成长起来的一个极大助力。
【父母的教育观】
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情绪管理】
父母情绪上的稳定,是一个家最好的风水;不乱发脾气的父母,家庭更是一派祥和,教育出来的孩子更是温软谦逊。
【永不放弃的父母】
每一个成功逆袭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因为他们的背后站着永不放弃的父母。
【好好沟通】
中国式家庭,缺的从来不是爱,而是沟通。
一个人说话的态度和语气,比内容要重要得多。
说话语气好了,家庭才能好。
【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把孩子送进学校,托付给老师就完事了,再好的学校也无法代替家庭,再优秀的老师也无法取代家长。
【情绪管理】
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都面临一次又一次考验。有些考验测试可以轻松通过,有些考验则需要孩子拥有优越的自身条件,才得以完成。这里所说的自身条件除了健康的体魄外,一个能将情绪等感知体会提升到认知水平的能力也十分重要。
【父母的学习和成长】
育儿路上父母也应该“成长”,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静待花开】
只有默默耕耘,才有静待花开的机会。
父母要做的就是要给孩子提供足够肥沃的土地,静心观察花的种类,选择耕耘方式,适度引导,除杂草、保丰茂。
【最好的家庭教育】
最好的教育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相互的滋养,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美好的一面我们得到成长,同时我们把我们的经历用恰当的方式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让我们孩子成长。
家庭教育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共同去面对生活的不容易和磨难,从而相互给与力量。
【静待花开】
只有默默耕耘,才有静待花开的机会。
父母要做的就是要给孩子提供足够肥沃的土地,静心观察花的种类,选择耕耘方式,适度引导,除杂草、保丰茂。
【换位思考】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走入固执己见的误区。
家长不如换位思考,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孩子,以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
【尊重】
家长千万不要以爱之名或者以爱为借口,不尊重孩子,即使孩子在你面前编过故事。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必须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并不局限于所谓的好孩子、坏孩子。
【夫妻关系】
想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伴侣要先学会如何做夫妻,把夫妻之间的问题全部留给彼此来处理。
夫妻是合作伙伴,从来都不是对手,所以不要总是把对方放到对立面上去,回避问题。其实什么问题都可以被解决,只要两个人肯沟通,愿意付出努力。
【好父母】
当伴侣成为一对恩爱夫妻时,自然也就是一对优秀的父母。
学会守护夫妻和孩子之间的边界,才是做好父母的秘诀。
【妈妈的修炼】
从十月怀胎到成长成人,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是妈妈关注的重点。
但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不仅仅是妈妈的关怀,也有妈妈的性格,妈妈的教育。
【取代】
纠正一个行为最好的方式,是用一个可被接受的行为取代原有的坏行为。
【爱和陪伴】
我想是孩子抵御外界诱惑最好的铠甲,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会晚。
【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开始逐步走向独立,他们渴望独立、自主,希望脱离父母,形成自我。
但是,因为学业等问题,父母并不会放手,甚至会有更加严格的管控。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在青春期就像一个火药桶,一点就炸。
【自尊心】
家长不要在别人面前或公众场合批评或骂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自尊心强。
如果父母总是当众批评、责骂自己,孩子就会放弃自尊自爱,甚至直接自暴自弃,给你来一个“你说我笨,我就笨给你看”。
【超越自己】
关于孩子的学习力,我们要让孩子看到希望,并保持自信。
另外还需要让孩子有一种使命感。培养孩子使命感,去超越自己,让他更拥有社会责任感、社会贡献精神。
如果一个孩子在内在深处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他的学习的意愿是极其强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