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听了樊登解读的《不管教的勇气》,他说我已经很少解读教养类的书了,原因是他讲过了那么多本,有十几二十几本了。如果一个父母真的想成为一个好的父母的话,早就够了。他就是靠《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打动了他,改变了他。
而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想成为好妈妈但是领悟力并不那么高的妈妈,现在学习到的方法就是一本书反复读,一直读透,反复输出。那样才能为我所用。不然,十几二十本可能都是白读了。
今天,重读《被讨厌的勇气》,写了三张学习卡片,做个记录。
我见: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思:原生家庭几个字为自己这么多年性格上的各种不足找了很久的借口。如何改变不足却不得而知。阿德勒的这段话告诉我,创伤已经存在,虽不可否认,但决定人生的并不是经历本身,而是看待经历的态度。
一直沉浸在过去中,只能使人裹布不前。那不是做不好事情的借口。
我见:尽管如此,你还是大声呵斥了他。你感觉讲道理太麻烦,所以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对方屈服。作为相应的手段,你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被讨厌的勇气》
我思:以前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早上他还在睡觉的时候,给他穿好衣服,把他拖起来洗脸刷牙。拖着他快速冲向学校。
给他报各种辅导班,拖着他去上课。他不想去了,各种谈条件,目的只有一个,让他屈服。
晚上给他读书,他想快点读完去玩游戏,每天草草收场。
上了一年级,每晚陪着写作业。希望他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能再读读书,练练字。
他不想做了,大声呵斥,问他为什么还不会?为什么不认真。
只是因为,每天每天都在拉锯中度过,本来已经精疲力竭,讲道理好费精力,觉得肯定没什么用。大声呵斥能迅速达到效果。
最近读了《无条件养育》和《被讨厌的勇气》,自己在一点点改变,孩子也在改变,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一起面对玩电脑游戏这件事。
我见:为什么那么急于得到答案呢?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被讨厌的勇气》
我思:以前强迫儿子做作业的时候,他总是心不在焉,不断地问我,你为什么不告诉我答案?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经常想知道答案,然后觉得自己是不是不行,要不就放弃吧!
小冰老师说,重要的是过程,过程即结果。
以前,育儿的问题总喜欢问别人,我到底该怎么办?希望别人告诉我答案,现在学习了几种阅读法,慢慢地不再那么焦虑,知道只要按照书中的方法一个个执行,问题总会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