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启发法与偏见
第12章 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这一章主要讲了可得性启发法。什么是可得性启发法呢?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他们分别问了两拨人两个问题,第一组人:请你列出6件你做事果断的经历,第二组人:请你列出12件你做事果断的经历,结果是要求列出12件果断的事的那一组普遍认为自己不过果断,这就体现了可得性启发:他们从记忆中搜寻这类问题的实例,如果搜寻过程既轻松又顺畅,这些事的发生概率就会被判断为很大。我们将可得性启发法定义为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也就是说,轻松列出6件果断事物的人要比绞尽脑子列出12件果断事物的人要认为自己果断,这个结论非常有意思。
我们认为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大不大其实和我们脑中提取类似有关这类信息的轻松程度有关,这显然是系统1的作用,作者还做了另外的实验,他们让两组人进行测试,一组人家里有心脏病史,显然他们对心脏病关注度高,另一组人这没有,然后问他们相同的问题:请你们列出3或8种保护心脏的方法,列出3或8种伤害心脏的行为。结果是没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遵循了可得性启发法,而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则表现相反,列出越多保护心脏方法的人觉得自己越健康,列出越多伤害的人觉得自己越危险。这个结论也很有趣,判断涉及自身情况的人往往更有可能关注他们从记忆中提取的事件数量,对顺畅度则不大关注
他们还做了另外的实验,在果断性实验中,测试过程种两组人都播放同一种背景音乐,一组人告知背景音乐能帮助回忆,另一组则相反,实验结论是:他们都不受可得性启发法影响,对自己果断程度的估测没什么两样。其他的主要实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若通过展示曲线或直线的文本框,或屏幕的背景颜色,又或其他与实验预期不相关的因素对体验到的顺畅性作出虚假解释的话,判断便不再受提取轻松程度的影响。在实验中,受试者事先知道背景音乐可能是影响他们回想具体事例的一个原因,因此他们对提取12件事的难度也就不再那么吃惊了,这种难度也就不大可能影响他们对自己果断行事程度的判断。
由此可见,事件在脑海中呈现的轻松程度体现出系统1的启发作用,然而当系统2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时,受试者关注的就不再是提取记忆的轻松度,而是回忆起来的若干事例的内容了。各种各样的证据都指向统一结论,即那些跟着系统1走的人更容易受可得性偏见的影响,比那些警惕性更高的人受影响的程度更大
你可以尽可能地抵制如此之多的潜在的可得性偏见,但那样做会令你身心俱疲。你必须通过自问一些问题努力重新审视自己的印象和直觉,比如“我们是否会因为小区内最近发生了几起偷盗事件就认为青少年盗窃是个严重问题”或者“我认识的人去年没有得感冒的,我是不是就没必要打免疫针了呢”。时刻对偏见保持警惕是件累人的事——但由此便可避免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因此付出努力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