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当前感恩这个词经常见诸于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意是说当前国人心性冷漠,心中只有自我。对他人对老师对国家甚至于对父母不懂感恩。辜负了老师父母和国家对他所付出的爱。
因此,人们惊乎人心不古,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出现了感恩教育这个新名词,于是乎各种感恩类节目,感恩的文章,感恩的活动络绎不绝此起彼落。一大批打着各种名头的所谓感恩教育专家应运而生,他们游走于神洲大地不放过每一个角落,出没于大中小学为师生进行一篇篇煽情的讲座,目的是让听众心生愧疚最好是掩面而泪落,仿佛他们就是神仙下凡,拯救苍生于水火。
我认为这完全是愚昧的蛊惑,为何这样说?感恩的前提是有恩可感,而恩又是什么?以获取回报为目的的一定不是真正的恩德,在这样的思想下所付出的“爱”己不是无价的美好情感,其实质己成为“商品”被明码标价。甚至于许多本能本职的东西也被贴上“爱”的标签,给被爱者套上沉重的枷锁,终生不允其解脱。这样的恩德甚至都无法称得上施舍。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的道理每个人都懂得,因此,既使是施舍也一定要做得让受与者领受的心安理得,并不因得到施舍而感受到内心自尊自爱的受挫。但当前我们有多少人拿出所谓的一点点“爱心”就指高气扬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都大肆鼓吹——看我多么高尚,唯恐天下无人晓得。我要说这是缺德。
他们这样做是对爱这个词的曲解和亵渎。“爱”是神圣的深沉而稳定的情感,是对人对物矢志不渝的关注关心并心甘情愿的为之付出甚至牺牲自我,从不会去考虑这付出是否值得。真正的爱必须是不以回报为目的,唯一的目的一定以被爱者快乐为自己的快乐,或者说这种爱的付出本身就是快乐。正因为如此才会将自己的全部精力与体力贡献给自己所爱的人和事。如果在付出的时侯感受不到快乐,那这一定不是真正的爱只能说是被迫。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历经曲折,但他自己认为这个过程是真正的快乐,如果他没有对科学真挚持久的爱,一定难以承受上千次的失败。对科学的爱是他战胜失败获得成功的力量之基,也是他快乐的源泉。即使他没有研究出电灯,他也是快乐的因为他享受的是这个研究的过程——他爱科学爱研究。董存瑞之所以会在危难时刻毅然决然地拉响炸药包,一定是他看到战友一个个倒下感到刺骨的难过,正是因为对战友切骨的爱,让他做出了常人难做的选择。如果当时他想过这样做将来是否有回报,那一定不会是这样的结果。所以真正的爱一定不会将结果作为前提条件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未经考证),说有一地有这样的风俗人老了丧失劳动能力之后儿女会将其抛之野外,任其自生自灭。有一家儿子依据风俗将自己年迈的母亲背出家门走进深山想要将娘亲抛弃,一路上母亲一言不发只是将路边的树枝一枝枝折下,儿子不解问她:娘这样做是为啥?他娘说是为了标记回家的路,怕儿子回来时迷路找不到家。这是母爱的真谛,无论孩子怎样对自己,她都会全心付出。当然儿子最终被感化,将娘亲又背回了家。这才是真正的爱无私的爱。
然而现在有多少爸妈能做到象文中的娘亲那样?他们在养儿防老的观念影响下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切身感受逼迫孩子实践那些自己不愿也不能完成的远大计划。带给孩子的只能是身体的煎熬和心灵的挣扎。还美其名曰这是爱的代价,其实质则是父母虚荣心在作祟,用子女的成就给自己脸上贴花。古时的仲永的父母就是典型的例证。这其实是以“爱”的名义对子女的绑架。
正因为这样,年轻一代才没有感恩的情怀,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感受到爱,根源是他们没有获得真正的爱。不要再对孩子们进行什么“感恩教育”了,成年人应好好反思自己,你真的无私地爱孩子了吗?我们真正地爱下一代了吗?我们有什么资格要求下一代对我们感恩!有什么恩可感!2018年2月7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