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FURTHER ALONG THE ROAD LESS TRAVELED),此书的作者是M.Scott Peck,翻译是刘素云、张兢。
这本书的作者是M.Scott Peck是美国著名作家、医学博士、心理治疗大师,他积累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也见过大量因不能够面对、解决人生问题生活走向不幸的案例。这本书谈论了不成熟的表现、什么是成熟以及如何走向成熟。如果对自己现状感到痛苦,对将来要去做什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向,那么本书将为你提供一些好的引导。
一、痛苦来源于否认真相
在M.Scott Peck的治疗经验中,他发现,大多数的心理疾病源于否认生活的真相、以及逃避痛苦。
真相其实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一个人否认真相,无非是这个真相让人难受、让人痛苦,同时让人无法改变。
真相让人难受。
举两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例子,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有个成语叫为富不仁,这话说的好像自古丑女就不薄命、人穷就会品德高尚一样。难道事实不是不管是丑女还是美女,都一样有过的好的也有过的不好的吗?难道不是不管贫穷还是富裕,都有品德高尚和品德低下的吗?
一个美貌的人不会说自己红颜薄命,一个富有的人不会认为自己为富不仁,当一个人否认了别人的优点和资源,其实就是自己没有这个优点和资源。美貌和财富都是稀缺的资源,每个人都想拥有,很多时候,拥有这些稀缺资源的人就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走的更顺利,甚至进入人生的快速通道。既然是稀缺资源,就注定只有少数人才会有,没有的人自然会感到不公平:同样的努力,结果却不一样。这时候有些人难免内心难受、酸涩,为了让自己好过一点,就不惜否定那些拥有这些资源的人:你看吧,红颜薄命、为富不仁,我才不屑!
人人都渴望变得更好,但有时候真相就是让你难受:你不仅丑,还穷。如果真相那么让人难受,那为什么还要接受它?
因为事物不会一成不变。今天你又胖又丑,但是你通过锻炼、合理饮食、化妆打扮自己,明天你就可能变的即瘦又美,你今天穷困潦倒,但经过努力明天你也可能变的富裕。但如果一个人否认美貌和财富是优质资源,就不会注重仪表,也看轻了财富,很可能一辈子邋遢和穷困。
有些人对真相无能为力。
让人难受不是人们拒绝真相的根本原因,无力改变真相才是人们拒绝真相的根本原因。
一个人的现在,是他过去所有经历的总和。需要改变的真相往往意味着解决麻烦和问题,这是需要能力的,没有发展出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无力改变真相。
M.Scott Peck在他的治疗过程中发现,有一些成年人的行为模式表现得和孩子一样。认真了解这些人的成长经历会发现,这些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强烈的挫折,导致没能发展出相应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说有位女病人在严厉的家庭中长大,当她做错事时就会被脱掉裤子鞭打,而且打完后还要求她进行忏悔,祈求大人的原谅。为了安慰自己、摆脱屈辱,这个女病人会产生幻想自己是公主,否认自己的父母。这位女病人成长过程中,遭遇了她难以面对的挫折,她不会对做错的事情进行学习,反而会把大量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抵消挫败感上。
人都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能力是一点点积累的,如果父母能够温柔的对待孩子,陪他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帮助他度过困难的日子,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朝摆脱自恋跨出一大步,就不会害怕面对真相,因为大量的成功经验让他从内心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
二、直面内心的痛苦
我们与外界不能正常互动的,不能应对生活的挑战、解决问题,就会感到内心痛苦,而人类无论是遇到身体痛苦还是心灵痛苦,就会躲避,这是本能。但是每个问题都蕴涵了成长机会,如果你否认痛苦、回避问题,那么将继续重复旧的行为模式,继续承受问题带来的痛苦。
身体痛我们会很快的去找医生,因为我们知道痛是出现了问题,需要马上解决,但是心灵的痛呢?很多人并不重视,甚至压根都不觉得这会是个问题。
这一点在中国尤为突出。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发现,真正生活过的幸福快乐绝对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的在生活中煎熬着,内心并不充实和欢愉,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大多数人都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心理问题目前在中国是被妖魔化了,人们避免谈论心理问题,坚决否认并与它划清界限。其实有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为什么你控制不了自己过量饮食、为什么经常与自己的老公吵架、为什么你总是拖延、为什么有些人热爱做饭却总是做的很难吃,这些生活中的小问题其实就蕴含了很多心理问题,但我们文化和社会环境倾向于否认自己有心理问题,这导致大众一起回避问题。
M.Scott Peck说了一些面对真相的方法:宽恕别人、接受未知(承认自己无知)、战胜自恋、培养多种思维模式......
我认为M.Scott Peck说的这些方法都对,但不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宽恕别人、接受未知(承认自己无知)、战胜自恋、培养多种思维模式,那么这个人还会有心理问题吗,简单的说出这些心智成熟者拥有的特质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且有可能让那些逃避真相的人更加绝望:你看我,上面的这些我一样也做不到。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起点不同、能力不同,所以发生改变的方法也不会一样。从M.Scott Peck举的例子中,能找到踪迹的是,人之所以会对问题无能为力、对真相无能为例,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解决某个、某些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挫折感过重。
一个人如果在宽容、智慧和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那么他在成长过程中会比较顺利,能力会一点点的累积和发展。但是能否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中,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培养自己、自己一步步的提升自己能力。成年的我们,必须做自己的父母,耐心的引导和帮助自己一点点的提高能力,走出挫折。如果不知道该怎么做,多想想自己希望有怎样父母,希望自己被父母怎样对待,你就按照你想象中的父母那样对待自己。
首先,一定要明确能力是阶梯式增长而不是跳跃式增长的,不要妄想改变一夜之间发生。与能力相伴的永远是积累,与积累相伴的是耐心,要做到对一件事情保持长期的耐心,必须要做的是保持对这件事情的注意力。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每天关注太多的事情,一次只关注解决一个问题。
其次,不要给自己设置太过难的目标,摸清自己当下的能力。比如说宽恕某些人很困难,那就先练习每天发现那些人身上的一个优点;比如说接受自己无知很困难,那就先练习找到那些是自己还没有做到,但是努力能得到的事务;比如说战胜自恋很困难,那你就多想想世界上你无法解决的事情,比如说死亡......
设置太难的目标结果就是放弃,当你感到坚持不下去了,把目标细分到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地步,每天增加一点点的难度,目标只能比自己现有的能力难一点点,困难太多,你没能力面对就只能放弃,没有难度也不好,没有难度就没有进步。
最后,给自己爱和鼓励。我特别羡慕那些干一行爱一行的人,这些人不管做什么都能爱上自己做的事情,通常这些人的能力都非常强,因为热爱,才会用心、才能投入。当你要做什么困难的事情,一定要让自己身处爱的环境中,多去寻找朋友、家人、爱人的帮助,如果没有别人爱你,至少先自己学会爱自己,给自己干净的食物吃、当自己累的时候及时休息、生病的时候去看医生,积极的锻炼身体…....当你开始爱自己,生命才有前进的力量和勇气。爱是生命中最大的动力!
三、大自然的恩赐:死亡
M.Scott Peck在书中提到一个例子:有一些癌症病人,医生断定他只能活6个月,但是5年、10年过去了,有些人还依然活着,而且生活还发生了很多好的变化。
由于M.Scott Peck在这本书中没有明确具体事例,所以我们无法知道他说的是否属实,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相信的是,知道自己将死的那些人,一定会放下所有的事情,开始去做对自己来说意义最重大的事情。
像珍视某些宝石一样,只有当一件东西稀缺的时候,人们才会珍视它,而对于人赖以生存的资源空气,人们却并不珍惜,因为空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你一定听过一句话: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过的人生,想要做的事情,这些都需要时间来完成,当时间有限、用一点少一点的时候,人们会珍视时间,会想办法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可生活的现实是,除了工作、学习等特定事项有规定的deadline,很多东西是没有能看见的deadline的,比如说花时间陪伴家人、锻炼身体、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等等。这些东西没有人给你规定deadline,所以人会拖延,不去做,想着反正以后还有时间去做。
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想过、或从内心中接受自己会死这个事实,往往只有当死亡即将到来才意识到自己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
死亡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deadline,死亡才是人类的第一生产力。很多濒临死亡的人开始去见最好的朋友、花时间陪伴家人、去旅行、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仿佛只有死亡将要到来的时候,人才重新开始做自己。
当人在生命的尽头才开始做自己、过自己想过的人生,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为了避免这个遗憾,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练习——死亡练习,想想如果有一天你死了,你希望自己的人生是怎样的才不遗憾,为了实现不遗憾的人生你要在各个年龄段做到哪些事情。
结语:看完本书,最大的感受是,生活中有问题的人往往是因为他不能解决问题。人生是一场长跑,每个阶段都会有新的、你从所未见的问题出现,你解决完一个马上会出现下一个,你没能解决的问题也不会消失,它会跟着你一起上路,像幽灵一样时不时的跑出来折磨你。所以,人生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