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说,人生来不平等,唯有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看了《药神》我才知道,死亡面前,也依然不平等。
故事的剧情里,这是一个美满结局,小罗罗打了胜仗的故事。可在我看来,故事讲的是死亡,演的都是买药,看的续命,想的却是……
当死亡与病魔发生在身边时,电影显得势利且低级,摆明了唯有钱才能打败它。
糟糕,是认可的感觉,它说的有道理!
上面想到的是拿命换钱?还是拿钱换命?
“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拿钱换命”值不值?
姥爷家中三女一儿,姥爷拼凑借帮儿子成家,小儿子安徽某地方国企上班,早九晚六双休,月薪3.5k房贷1.5k。
那年我高三,在老舅的城市打暑假工,他偶尔跟爱人一场电影、跟朋友一顿聚会、长假的一场旅游,在同龄人中,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较高。
年少懵懂的我一度在老舅身上看到了爱情的模样,感受到生活的温度,憧憬着未来的人生,这种安逸的生活很nice!
60岁的姥爷被查出食道癌,住在上海xx肿瘤医院,在与医生交谈时,医生说了一些很学术且官方的话,但翻译成通俗的话,就是:
第一,这个病要花很多很多的钱。
第二,即使花了很多很多的钱,也不一定能活下去。
第三,所以,还治吗?
那一刻我知道,在医院里,根本不是生与死的对决,而是贫穷和富有的对决。
一道主观辩论题,在我这儿“拼命挣钱就是为了有钱换命”!
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中,第一层便是生存需求。
只有当生存需求被满足时,才会产生第二层的安全需求;很明显,健康这一需求更适合归入第二层之中。
有些人,甚至是很多人,一出生就面临着生存问题。
不是谁都出生在完整的家庭。
不是谁都能衣食无忧地度过整个欢快的童年。
不是谁都有经济条件从小学一路读到大学。
很多人,仅仅只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对一个不拼命工作就可能饿死的人说“你应该吃营养早餐并且去健身房锻炼身体”之类的话实在是毫无意义。
当你经历过“再不续费就给你爹娘停药”,“再不交齐学费就把你孩子领回家”,“再不交齐房租明天就搬走”,“再不还钱就等着坐牢吧”这些绝望之后,你会发现,所谓的健康一文不值。
当你在拥有健康时不去拿它换点钱用,大约你都活不到享受健康的下半生。
只有前半生拿命去换到了足够的钱,才有机会撑到拿钱去换命的下半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那么很可悲的一点是,可能连死都无法随心所欲。
普通劳动者通常是没有副业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一份工作,拿着工资承担着上有老下有小的重任。所得收入在除开日常开销、子女教育、房贷、人情往来等等之外所剩无几。
因此,只要眼前有一个赚钱的机会,哪怕要付出健康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身后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子女,都是他们退无可退的理由。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人,年近花甲仍毅然与年轻人一道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即便明知自己需要休息,明知工作环境对身体健康有不可逆损的伤,依旧勇往直前。
他们的追求没有多么高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为自我实现而奋斗,这些对他们而言都太过遥不可及甚至是虚浮。
他们要的,仅仅只是活下来。
日有三餐夜有一宿,陋室而居箪食瓢饮,不是什么情怀,只是生存的最低配置。
当家中米缸见底,谁都清楚,活下去高于一切,包括健康。
想表达不是“天道有轮回,抬头看,苍天绕过谁?”
你名字是父母取的,你命是父母给予的,你前半生的健康是父母保障的;父母的名字是父母的父母取的,父母的命是父母的父母给予的,父母前半生的健康是父母的父母保障的。
逻辑中少了,后半生对吧!?你父母要管你父母的父母的后半生健康,也要管你的前半生健康,所以他们只能拿自己的命来换!
无论贫富,总是按照这个法则来更迭换代,拼命的挣钱是为了有钱换命!
你不换就意味着总有一条顺序你承接不上,到老了钱是不会从地上长出来的,还是一样要拿命换。
如果你自诞生之日起便衣食无忧,享受着应有的物质、安全以及关爱,相信你的成长之路会相对顺遂。
然而如果很不幸,你生来就陷于生存危机当中,被迫以健康为代价换取活下来的资源时,也不要轻易放弃。
极度富裕与极度贫困的人群基数远不如其中间阶层——尚能维持温饱的群体基数大。
身处于这一阶层的你,挨过饿但不至于饿死,受过冻但不至于冻死,一碗鸡汤下肚便自欺欺人般认为饮下神仙水百毒不侵。
干着一份撑不死饿不着的清闲工作,为保持匀称的身材宁可牺牲加班时间也不耽误健身,过分考究于一日三餐,以不求上进之心态维持着所谓的健康,对一切潜在危机丧失敏感。
这,才是最危险的。一旦当你经历了真正的绝望,再想着去拿命换钱的时候,你的命已经不值钱了。
上述观点,看似不一,可隐隐感觉还是有某种联系
所以这个命题“我拼命挣钱是为了有钱换命”,证对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