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之 阴阳应象大论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感受】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很值得细品。
人体的阴阳气血,是内外上下相互贯通的,所以针刺阴或阳的部位(腧穴)能调节另一方经脉的虚实,使阴阳气血恢复平衡。
也由于阴阳的相互作用,各自把自己的信息传递给对方,使阴阳之间相互包涵、相互反映,故可以由阴以见阳,由阳以见阴,通过间接途径认识另一方。
这种玄妙思维太有意思了,暗含了阴阳调养之道,也暗喻出人生之道。阴阳是相互制衡与联系的,一方有问题,另一方恰恰就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以我之彼,以表知里。”也是一种推导方式,通过表象看本质虽然很不容易,得经验出真知,但是从几千年的中医发展之路做经验,就好像是一大笔遗产送给我们。
这种经验让我们在不伤害身体(抽血、拍片)的情况下,就能察觉出身体的问题,而且经验之多而能准确找出根源。不得不说,时间是宝贵的财富。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而知部分。
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
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长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感受】
这段也是具体展开善诊者是如何“以表知里”的:
先看脸色、把脉,先辨别疾之阴阳。
再察清浊,知道哪里的经络出问题。
从呼吸和声音中知道病痛在哪。
诊察四时色脉,来分析问题在哪个脏腑。
诊察寸口的脉,从它的浮、沉、滑,来了解疾病所产生的原因。
一层层深入,直达根源。
故曰:病之始起,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痿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感受】
根据bing的情况有不同的治法,bing刚开始针刺就可以,正盛时就等稍退再治。
根据bing的轻重:轻的就发散清扬,重的消减攻泻,将愈的让bing出透。
根据bing人的身体:形体羸弱的,温补气;精气不足的,补味厚的。
根据bing的位置:病在“上焦”,就用吐法;病在“下焦”,就用泻法;中部胀满的,就用“泻下”的方法;感受风邪的,要用“辛凉发汗”的方法;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的方法;病情急猛的,要用抑制的方法;属于实证的,要用发散排泄的方法。
根据bing的阴阳:定用剂之柔刚,bing在阳的可治其阴,病在阴的可治其阳
辨bing之气血:防其血病再伤及气,气病再伤及血。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这么多方法看着的确眼花缭乱,但是这样细致有别才能对症治疗啊,后面慢慢会分别详细陈述不同方法,让脉络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