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解读)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善于医治病痛的人,看病人的面色,按病人的脉象,首先要辨明疾病属阴还是属阳。
“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审察舌苔颜色清浊,从而知道发病的部位,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并听其声音,从而知道身体的病痛所在,看权衡规矩(权,古代的秤砣,有下沉的意象;衡,古代的秤杆,有平衡的意象;规,圆润的器物,有圆润的意象;矩,为方形的器物,有平盛的意象。权衡规矩用来借代四时的四种脉象),因而知道疾病生于哪一脏腑。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诊察尺肤的滑涩和寸口的浮沉,从而知道疾病所在的部位。这样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这是因为在之前诊断上就没有失误啊。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用刺法就可治愈,若在邪气盛时,就需要等邪气稍退再去治疗。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所以病轻的时候要用发散清扬的方法治疗,病重的时候要用消减的方法治疗,在病将愈的时候则要加强巩固以防其复发。形体羸弱的,应设法温暖其气;精气不足的,应补以厚味的滋补药。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病邪在上,可用吐法;病邪在下,可用疏导之法(用泻法、利法把邪气排出体外);病邪在中胸腹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身体感受风邪的,可用辛凉发汗法(汗法之一。运用具有疏风清热作用的药物为主组方,以治疗外感风热的治法。又称辛凉解表法。适用于风热表证);身体外部皮肤感受风邪的,可用辛温发汗法(汗法之一,用性味辛温并具有发散作用的药物为主组方,以解除表邪的治法。又称辛温解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病情太重的,要抑制使其收敛;病实证,可用散法或泻法。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要观察病的阴阳,来决定用剂的柔刚,病在阳的可治其阴,病在阴的可治其阳,辨明气和血之分,使气血互不紊乱。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今天学习了阴病阳病的疗法。在这里多说一下,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血,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