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转自得到专栏《吴军硅谷方法论》
很多人感叹自己是越穷越忙,越忙越穷,对此无解。于是今天社会上出现这样两个词,"隐性贫困人口"和"积极的废人",便是对这种"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人的写照。
很多人在问,"我这么努力,为什么还是不行?"实际上,我倒是觉得,上天不会亏待努力的人,但是,注意这个"但是"很重要,上天不会同情假勤奋的人。
我在《硅谷来信》中讲不要做伪工作者。一些读者对我讲,我比你说的伪工作者还惨,你说的伪工作者可能还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是不知道抓大放小,而我做的是被派下来的,不得不做的事情。我把他们所说的情况总结一下,这些人大致有这样四个特点:
1. 干不该干的事情,特别是亲朋好友托付的事情。
我过去一位女同事,是十足的"工作狂"。有同事请求她帮忙,她总是一口答应,不惜耗尽一整天。到了下班时间发现今天还有个必须要做的事情没有做完,于是加班加点赶工。日子久了,她成了单位里早来晚走的劳模,但是因为要完成的任务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交,她的绩效并不好。
她曾经和我们诉苦,我们让她推掉不该做的事情,但是她早已习惯成自然了,即便改正一两天,很快老毛病又犯了。她到单位的时间比很多人早,但是大家用不了几年在职级上就超过了她。
我在《硅谷来信》中讲的伪工作者,好歹还是做本职工作,上述这些瞎忙的人,往往分不清对自己来说,什么事该做,什么不该做,焦头烂额在所难免。
我为什么专门把亲朋好友托付的事情单拎出来呢?因为这些人做的事情,很多是为亲朋好友做的,如果是陌生人他们未必会耽误自己的时间做不相干的事,但是亲朋好友求上来,原则就没有了。
我对亲朋好友的这种请求,通常有一个原则,就是分清楚哪些问题他们自己能解决,哪些需要我帮忙,哪些我帮忙也没有用。比如我经常往返于中美之间,朋友又多,总有人托我带东西,我是严格区分所带的东西对接收方的必要性。
如果iPhone刚上市,中国买不到,托我带一个,这种事情我会答应。但是一些人托我给国内的亲朋好友带美国大杏仁,我说这就算了,因为虽然国内的价格贵一、两倍,但一磅杏仁才省个几美元,不到十美元,我这一张飞机票还要3000美元,摊下来一磅的成本要几十美元呢,更何况接收东西,递交东西都要花时间。这类事情我一律拒绝。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是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一个好好先生。
2. 喜欢并行处理任务
在英语里有个词叫做Multitasking,非常精辟地概括了这种现象。这个词说得好听点,是多任务同时处理,说得难听点,就是"一心多用"。和这个词相关的还有一个词,就是所谓的速成。对速成的崇拜是今天瞎忙族的一大特点。
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很多人都在问我如何做到多任务并行,如何跨界。说句实话,大部分人现在还不具有这样的条件,多任务只能让自己在低水平重复。回到前两天所说的德尔斐阿波罗圣殿上面刻着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我们的大脑会欺骗我们,让人以为自己可以做得更多。人的潜意识里总认为,我还能行,还能挤压时间,能够同时hold住很多任务,但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做过一项研究,表明人脑同步思考的能力其实非常有限,在某一时刻只能接收、保留和处理少量的信息。因此"一心多用"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容易导致错误不断。类似的,速成的结果常常是狗熊掰棒子。
在脑子里过度积压任务,一开始的时候,小错误可能会被发现,或者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但是,当有限的脑力跟不上一心多用的野心,任务积压越来越多时,大问题就会集中爆发。
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了一个被称为"海恩法则"的关于航空界安全飞行的法则。
海恩发现,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都有大约30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事故,以及上千个事故隐患。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并不表示那种做法就安全。比如一边开车一边发微信,每一次都是上千起事故隐患的一次,被别人按了喇叭,就已经上升到未遂事故了。如果还不注意这样做下去,早晚会被警察扣下,或者出交通事故。
3. 未老先衰的心态。
我们通常讲老年人保守,不愿意接受新的东西,更不愿意尝试新的东西,但是很多年轻人也是如此,我常常开玩笑说他们是"老的年轻人"。我其实每次从读者给我的留言里,时不时也能找到这样的人。
这些人遇到一个和自己过去长期接受的观念不同的概念时,第一反应不是思考,不是花时间搞清楚,而是陷入惯性思维的泥潭无法自拔。比如我们每天看到报纸杂志上的一些观点,久而久之就会对一些观念坚信不疑,当再遇到一些和已有认知不同的想法时,就会本能地反驳。
2010年我回国时,很多人都问我金融危机之后,是不是美国要完蛋了?我说美国情况还不错,虽然发展不像中国那么快,但是在一天天好起来。
对于我的说法,很容易看到有两种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在思考自己过去接受的信息是否有偏差,另一种是本能地要反驳我。
事实上,美国无论是经济发展、投资回报,甚至到个人生活,这几年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远不像很多人想的要完蛋。对于那些老的年轻人,我从来不会劝说他们接受什么新观点,因为那完全是瞎费工夫。有道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每个人有自己的命,未老先衰其实是一辈子拒绝了走出越穷越忙,越忙越穷怪圈的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会习惯一种思维,因为它不仅让我们舒服,而且显得自己正确,当我们不得不接受别人新的思维时,至少要在心里否认自己一次,这是很多人不愿意的。很多人在想,"我之所以没有变瘦,一定是吃的还不够少""我每天加班还没有升职加薪,一定是还不够努力,所以一定要熬夜"。
或许每天合理饮食加上适当运动比一味少吃更有利于减肥,或许早睡早起,提高工作方法和效率才是更好完成任务的途径。但是大部分人其实不愿意否定自己的方向和方法,用当下一句流行语讲,就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我们经常讲,方向错了,越努力越麻烦,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每一点的努力,可能离目标又远了一点。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要摆脱低成就的快感。人们不愿意接受新东西,改变习惯,实际上是因为已经习惯了。
4. 相信自己能找到别人找不到的捷径,不能沉住气提升自己。
很多人喜欢用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审视自己做的事有什么价值,总是想着付出最少而得到最多。其实今天的世界是非常公平有效的。这种极端不公平的交易即便没有消失,也非常少了,而且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一旦存在,就很快被人找到,然后参与的人多了,回报马上下降。
不少人问我学什么专业比较容易,将来还能收入高。大家自己想想是否存在这样的专业。通常,那些吃力不讨好而且回报低的专业经常能找到,但是相反的专业却几乎不存在。抱着这种取巧心理的人,不是在和同龄人竞争,而是在挑战经济学基本的原理,挑战市场的有效性,或者说是在和上帝竞争。
很多人想学好英语口语,先是去报口语速成班,再就是采用所谓的轻松学习App,功夫没下够,什么方法都是在浪费时间。
我有一个同学就有语言天赋,英语、德语、西班牙语都精通,我问她学语言有什么秘诀,她说其实就是要有耐心。我的另一个朋友想学口语,又不愿意吃苦,采用的方法先是看美剧,发现效果不好,又去听美国之音和BBC。最后时间花了不少,说出来的英语别人听不懂。我和她讲,美国之音和BBC,口音存在巨大差异,而像《老友记》这样的生活片是台词发音,又和新闻播音腔截然不同。将三者混在一起,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能认定一个固定的学习对象,长期坚持,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避免厄运的关键在于斩断厄运链,要把一件坏事的影响限制在局部,不要让它扩散。如果使用了一种忙碌而低效的方式工作,没有取得效果,要做的事情是停下来,想一想,做减法,把各种不必要的事情从我们做事的清单上删除,而不是接着花更多的时间,获得低回报的恶性循环。那样的话,人生就失控了,就如同昨天那个叫伯奇尔的倒霉蛋一样。
之所以转载了这篇文章,一是因为我的作业到现在还没有整理好,在这里说声对不起,二是因为吴军老师在上面提到的问题,我觉得大多数人都存在,每天瞎忙,每天看着都很忙但是晚上躺在床上却发现,今天又什么也没有做。
认真思考一下,把自己每天的任务做减法,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才去行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