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岁月年轮的桥头,迎来有又一轮春夏秋冬,忙碌了一年,辛苦了十二个月 ,春节这几天可以歇歇了,感觉过年,孩子们开心,大人们太忙碌了,尤其是家庭主妇,张罗饭菜,洗洗刷刷,大冬天的基本都是冷水中进行,妈妈总说习惯了。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像妈妈这样勤劳善良的家庭主妇太多了,永远是忙碌的,永远给孩子们最好的。
想起了,我们小的时候妈妈那一代的家庭主妇们真是太不容易了,田里的活要干,家里还要饲养很多牲口--鸡鸭鹅猪牛等,还要照顾好家人和好几个小孩的生活起居,冬天滴水滴冻也不能闲着,要张罗做鞋,家里至少大人孩子每人一双,有时还要给一些亲戚做几双。一入冬,趁着天气好,妈妈们就开始糊隔巴,先拆些不要的旧衣服,整理一摞一摞的的旧布片,然后用米面打浆糊,搬一张大桌子放在太阳下,第一层是报纸,然后一层布片一层浆糊,也不知道糊多少层,反正她们拿捏着分寸。妈妈有时候也感慨的说:唉,我们妇女罪过大啊,这么好的米面粮食浪费在上面,然后踩在脚底下... 隔巴只是基础,每家都会糊几张晒干挂在墙上备用,用的时候拿鞋样放在隔巴上面,照着样子剪下来,这叫糊鞋底,接着沿着鞋底的边缘涂浆糊,涂一层加一层布,把这种手工布鞋叫千层底,真不过分,中间都是糊的旧布,最上面一层用白色新布料,因为这是成品鞋子的底布。鞋底糊好后晒干,就进入纳鞋底步骤,纳鞋底相对简单,不必呆子家里或者放在桌子上进行,基本都是零碎时间做的,出去干点轻松的活,邻里串门等,一空就拿出一只鞋底边聊边纳,千针万线,鞋底特别硬,只能借助顶针灵活自如的拉线, 我常想是什么让这些柔弱的女人有这么大力气纳鞋底呢,原来: 女本弱,为母则强! 有了孩子家庭就要坚强的撑起来。
鞋底纳好,就要准备鞋帮啦,女孩款式大口鞋,男孩款是松紧鞋,还有给老人们做的翻上鞋,做法很复杂,要把鞋帮反安装在鞋底上,然后再翻过来,有时候需要放在锅里蒸,利用蒸汽把鞋帮弄软,然后才好翻过来。中国古代沿袭至今鞋子的款式和做法也在不断的改进,古代的绣花鞋等复杂的鞋是那些女孩们在不焦衣食的,’不愁生计的闺房里做的,是必备的女红手艺,可是那时的农村主妇们太不容易了,都是在农闲和打理家务以后的零碎时间做的,所以,要原谅她们的手艺不能和古代比。做鞋帮也要用鞋样,孩子们的脚一年比一年大,每年的尺寸不一样,鞋样总被夹在厚厚的书里, 笔挺挺的,用的时候拿出来对着隔巴剪好形状,就放回鞋样书里,如果哪个孩子脚所对应的鞋底的的码号没有,妈妈们就拿着报纸到村里其他家有同龄孩子的家里用报纸按照人家鞋样的尺寸剪一个下来,叫剪鞋样。小时候我总对我家的鞋样书赶兴趣,因为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电视,没有网络,连课外书都没有,偶尔一本小画书或者一本作文选都被看很多遍,我的课外书就是哥哥和堂哥堂姐们的语文书,因为其他书看不懂。总喜欢在妈妈拿鞋样剪隔巴的时候,我就看那个厚厚的书,记的那是本叫《读写趣谈》的绿色封皮的厚书,里面好多古人写作的小故事,非常好看,有时候没看完,妈妈就要收起来,以免我们把里面夹的鞋样弄丢,就央求着给我们再看一会,比如里面有写著名的推敲一词的来历,来自贾岛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比如前段时间网上调侃的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写作过程”等等,可惜,现在书不知道哪里去了,书店里还能买到吗?
扯远了,言归正传,做鞋帮比鞋底轻松一点,因为鞋帮薄不用费太多力气,可是比较费眼神,需要小针脚滚鞋口和鞋边,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妈妈总坐在床上,在灯下一针一线的滚鞋口,实在太冷就把手放被窝里暖和一下,再接着做。早上起早在床上坐着缝会鞋帮再起床干活。她称之为: 打早造,打晚造...(我一直想知道这句老家话正确写法是什么)
鞋子做好,先遣孩子试试合脚否,那时孩子也许过年没买新衣服,但一定会有新鞋子,因为那几乎是不花成本的。妈妈那代人聚会聊聊的时候偶尔也会感慨:现在遇着好年头了,都兴买鞋,不用做鞋,省事多了...
今天老家下雨又阴冷,来拜年的堂姐妹兄弟们一走,我又钻到被窝里了,而厨房里又传来妈妈张罗晚饭的声音了...春天快点来吧,期待竹外桃花三两枝,眺望平川菜花黄的暖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