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曾读过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1 金融何以富民强国》,阅读体验上并未带来太多的触动和思考。完后,总体觉得一般不如网评说的那般好,《金融的逻辑2 通往自由之路》也束之高阁没有再继续。
前段时间,偶然的机会。因《24堂财富课 - 陈志武与女儿谈商业模式》的引子,搜寻到了陈教授的博客。接连几天的时间,抽空撸完了这本《24堂财富课 - 陈志武与女人谈商业模式》及博客上的所有文章。
读书这件事,往往就是这么奇妙。曾经像烫手的香芋,不知从何下手。随着时间推移,再度捡起时又觉津津有味,让人意犹未尽。
陈教授出生在湖南一个贫穷农村家庭,与千千万万中国家庭一样的,从小接受传统儒家教育观念。在80年代,在国内中南大学念完学士,国防科技大学念完硕士后,留美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在这一点上陈教授是幸运的,毕竟80年代整个中国在教育上还处在扫盲阶段)之后,一直在美生活了20年。陈教授的学术领域是融入历史学、文化学、金融学研究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变迁,并且在2001年后开始将研究的对象转移到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上来。
从陈教授的成长经历上看,他学贯中西,思想底蕴上既有儒家文化的洗礼,又深受西方现代化思想的影响。《24堂财富课 - 陈志武与女儿谈商业模式》这本小册子通过24次陈教授与女儿的对话,以经济学,商业的视角看待这个社会,其中也不乏穿插着伦理、做人之道的教育。
如同陈教授在本书自序中所述的,他期望给年轻的父母、年长的爷爷奶奶,提供一种引导式、启发式对话案例教育方式。通过子女感兴趣的话题来进行交流,激发讨论,引起思考。这种教育方式既能进一步加深亲子感情,又能强于一般说教式的教育效果。作为已是一个9岁孩子的父亲来讲,实在是感同身受。
我们自小接受的儒家教育方式,在孔孟"四书五经"为代表理念下,提倡“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本身主张的非人格平等,而是根据地位、辈分、性别不同确定的等级服从关系。这样才会出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长辈训话晚辈听话、大男人主义、女人裹脚这类现象。在这种代际下,与父母与兄长间难有“心灵沟通”的对话。这种崇尚被动个性,压抑个性的儒家文化,显然在如今彰显个人IP属性、强调自由民主的互联网时代,完全的不合时宜。反观到我自己,何尝不是如此。从小到大,之余父母,从未有一次心对心的平等对话,平常的交流都基于血脉相连的牵挂关怀上。上学时,父母只会关心考试分数,不会关心你的学习压力,跟谁作朋友,心里状态怎样。走上社会工作时,沟通就更日趋减少,渐渐只有称呼、嗯啦嗯啦的对话之流了。
可怜的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在进入社会之时。无论在是技能的知识领域,还是在价值观层面,都面临着重新洗牌和重塑。
接下来,陈教授的《金融的逻辑1,2》、《财富的逻辑1、2》依次准备撸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