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立志乃万事之本
-
让志向成为你的第二天性
- “志不立, 天下无可成绩之事, 虽百工技艺, 未有不本于志者。”
- 一个人所立的志向越大,要实现这个目标,他所遭遇的困难就会越多, 他所要承受的痛苦也越大。
- 一个人要想达到人生中的目标,首先得树立起坚定的志向。因为人有着很强的惰性,好逸恶劳是人性中的弱点,在平常的生活中,如果没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他向前迈进的话,他很快就会屈服于自己的情绪以及外在的环境,让自己的思维和行动随波逐流,沉溺于各种各样的享乐之中,最终一事无成,虚度了宝贵的时光。
- 志向,就是源自内心的一种无比神奇的力量,它能帮助一个人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
-
时时保持正向思维
- “立志为学”,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锻炼自己意志的系统工程, 也就是通过持续的思索和行为, 让一定要实现理想的意志在心中凝聚,充沛起来, 慢慢贯注整个身心,让自己的全部思想与志向合二为一。
- 当你不论处于怎样的艰难时,时时保持正向思维,使自己的情绪经常处于良好的状态中,才能苦中作乐,坚持下去。
-
培养过人的耐心
- 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有培养一种过人的耐心, 专注于迈向目标的一个个具体的过程, 这样方能获得最佳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人类在学习某一件事的过程中,经过反复刺激,在大脑里会形成与这一件事有关的“思维模式”。如果他没有受到过于强烈的动机所迫使,经过学习而形成的“思维模式”就会非常广泛而灵动,能够想出很多预案,对其他的事就能随机应变,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这就是“智慧”。
但是如果动机太强烈,学习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就会非常僵化,也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学到的,仅是一种解决固定问题的非常刻板的知识而已。如果事物一有变化,他的思维模式就会受到阻塞,无法想出正确的应对方法。
-
在头脑中看到自己的志向
- ”凝思静虑,拟形于心。“
- 怎样确立自己的志向?
- 首先,在心中思索、想象自己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理想,要尽量想得清晰,确立一个具体的目标。
- 其次,找出自己树立志向的动机或意义,想清楚为了实现目标自己要做些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 最后,以行动来实践、证明自己的志向,在行动中不断强化自己的信念,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志向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
每个梦想都有实现的可能
- “你能够征服世界,却难以征服自己。”
-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欲树之长,必始于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始于学时失去外好。如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 凡百外好皆然。”
- 每个梦想,只要在脑中出现,且是合理的,就一定有实现的可能。只不过我们大家的欲望和爱好太多了,在追求自己人生目标的时候,被这些欲望和爱好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
第二章:王阳明的修养心法
-
以镇静为第一要义
- 镇定自若的心境,正是能力和智慧的源泉。 人要想过的幸福,保持镇静也应该成为我们的第一要义。
- 人的心灵本来就有着很神奇的功用,能按照自然的规律思维运行,如行云流水般变动周流于万事万物之中, 反应着各层次事物的客观规律,如果人能静下心来, 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而把事情完成的十分完美。
- 心灵只有处于平静的状态, 面对诸多琐碎事情时,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有条不紊地加以处理, 避免搞的手忙脚乱,甚至把本来好好的事情搞砸。
- 静坐的方法很简单: 暂时什么也不做,放松身体,受摄思想, 自然地静静地观看着心头各种念头的来来去去,尽量不去跟随它们进行联想,保持内心的清静。
-
凡事要小心谨慎
- 任何事物的改变,都是从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修养之功于情绪变化也不列外。就一个人的情绪来说,如果稍有一点姑息之意,允许一些看似微小的不良念头在心中存留,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带来一连串自己不希望看到的消极后果,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 约束自己,克除杂念必须要彻底干净,做到一点私欲都没有,这样才是理想的境界。有一点点私欲的存在, 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恶念就会收到吸引,接踪而来。
- 凡事如履薄冰,小心谨慎的修养,使我们能够对自己的情绪心态掌握自自如,洞察到事物间微妙的联系, 在其中权衡缓急轻重,决定取舍,从而该进即进, 该退则退, 顺应了事物的规律, 也造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
怎样培养定力
- 一个人具有定力,才能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不急不躁, 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正确的决断。定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能否集中注意力。
- 要培养自己的定力,先要养成一种随时注意放松的习惯,很多时候, 一个人处于紧张的状态,正是他易于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干扰。所谓放松,就是要保持身心的松弛和开放性,不必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做出反应, 而是静静地任由它们在面前出现,然后从容自如地加以选择,不理会那些负面的信息,让它们带来的干扰慢慢地消逝。
-
不要让负面情绪折磨自己
- 对于做错的事,有悔恨之心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改正错误必经的过程,但必须要有一个“度”,有了失误察觉到了,及时改正就行了。如果对不如意的事念念不忘,老是让这种负面情绪停留在心中折磨自己,则又会因此产生新的毛病。
- 如果一味沉浸于悔恨的心理中,无异于希望用自己的不断悔恨,能消除已经犯下的错误或不如意的事,以为只要悔恨得足够长久,就能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来感动老天爷,帮助自己把面前的困难移走。然而愚公移山的故事只是一个寓言,妄图以悔恨来改变事实的想法是愚蠢和不现实的,说到底这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抗拒和排斥。
- 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问题是我们如何去看待自己的错误,悔悟之后能不能接受现实,原谅自己,尽快从纠结的情绪中走出来。
-
认识你自己
- 在我们所能感知到的大脑意识里面,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目前还不为人们所理解的意识存在,这种更深的意识存在, 就是人的另一个自我,也就是“真正的自我”。
- 要听从内心的指引,首先就要平静下来,放松自己的身心,进入自己内心那最安静的地方,与真正的自我进行一次对话。在安静放松的状态中,排除一切干扰,向内心的自我提问,
- 在你的心目中,自己希望过着怎样的人生,什么东西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
- 如果自己的梦想有可能实现的话,自己为什么不去采取行动?
- 当前是什么东西阻碍了自己?如果你一定要追求自己的梦想,你要改变哪些行为习惯?你会做些什么?
- 静静地、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聆听心中浮现出来的答案。
得到答案后,就做出一个庄重的决定,改变那些对实现自己梦想不利的旧习惯,慢慢调整自己,坚持朝着前方的梦想奋斗。当你坚持得足够长久时,整个世界的门才会为你打开,让你看到梦想散发出的绚丽之光。
-
释放怒气的方法
- 在那些容易失控的情绪中,危害最大的就是怒气。当一个人心中积累了相当大的怨恨愤怒等情绪时,只要收到一定的负面刺激,就如同一个导火索扔进炸药桶里,瞬间就会引发情绪爆炸,酿成一系列不可预知的后果。
- 所谓涵养,就是平时对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进行调控,去掉其中过于偏颇的成分,使其比较接近宇宙运行的规律,看问题不那么主观过激,为人处事有一种淡定从容的气质
-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一种发自心底、持久的满足感和快乐,而对于“快乐”的定义,有一位名人说得很好:“什么是快乐?就是你能真正把心沉下来,找到内心深处的宁静。”
- 遇到刺激时容易动怒,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着了太多的意思”,即从这个刺激上联想起了太多的负面事情,加上了很多自己的主观看法,死钻牛角尖,觉得自己太憋屈了,结果越过了情绪控制的临界点,一下子就暴发出来了。
第三章:为人处世之道
-
对朋友不要太苛责
- 在平时与朋友相处时,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能看到自己身上不足的地方,如果老是对别人过于挑剔,就会因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眼中尽是他人的缺点,而你持有这种老是给别人挑刺的态度,别人也会感受得到,肯定会奋起抗争,这样互相抬起杠来,就会把事情弄糟。
-
为人不可有傲气
- 一个人有了傲慢之心,就会看不起别人,不管看什么、做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依着自己的性子去做。有时即使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也会因为态度傲慢及做事的方式不妥当而招致失败。
- 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不仅要看他的才华如何,更要看他的气度怎样,以及他的胸怀能否容人。如果傲气太过,时时看人不顺眼,处处盛气凌人,那么就会招致他人本能的抗拒,不与你合作,导致你到处碰壁,举步维艰,这样就很难成功了。
-
以柔克刚都奥秘
-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些杂念只是我们的心神受到扰动,而我们又不肯放弃,不肯和它们和平共处所引起的,如我们千方百计想将杂念剔除的这一个念头,它就是一个杂念。
- 要做到以柔克刚,先不要预设立场,即不要先入为主地假设对方就是错的,一定要驳倒或打倒对方才肯罢手。而要把握问题的实质,在心中问一下自己:如果一味这样顶下去,能够解决问题吗?如果不能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寻找另一种更灵活、更有效的方法呢?
-
有时候退让一步才是最好都选择
- 儒家向来有“从权”之说,认为遇到特殊的情况时,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稍作变通处理某些事情,而不必拘泥成规。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是一种比较“中庸”、圆融的处世哲学。
- 道家云:“上善若水。”像水那样的品格和做事方式才是最好的,虽然水流行的路线看起来曲曲折折的,但它以很柔和、顺其自然的方式总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
接受现实才有出路
- 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不仅需要你的才华和能力,更需要你在奋斗的过程中,不断战胜自身的弱点,如胆怯、绝望、浮躁、彷徨等等。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一颗能安于现实,埋头苦干的心。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想能更快地达到目标,就要求你必须停止胡思乱想,一心将注意力集中到需要做的事情上。
- 既不为过去的成功而得意忘形,也不为眼前的失利而怨天尤人,而是尽快地接受了暂时失利这个事实,保持冷静的头脑,心平气和地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果后,再以坚决的态度执行之,最后终于成功地扭败为胜。
-
做正确的事
- 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确立一个正确的方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果方向都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所做的事是否正确有时候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 做正确的事情是需要智慧、勇气和能力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或不想去做正确的事情,其实就是害怕付出,害怕自己没有足够的勇气投入战斗,害怕自己的智慧不够,害怕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当,所以就退缩了,而用另一种现象来安慰自己,以显示自己并没有因为无所事事而虚度时光。
- 如果你要实现某一个美好的梦想,却又没能改变自己的生活,没有达到目标,就要“吾日三省吾身”,静下心来,反省分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存在一些消极信念在阻止自己,还是各种负面情绪影响了自己的行动,以致自己没有在做正确的事。要找出原因来,把阻碍自己做正确事情的因素清除掉,才能保证自己在正确的轨道上,最终达到目的。
-
不要过多在意闲话
- 一个人在致良知的路上,应该有一种“定力”,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精神,在往人生巅峰迈进的过程,注定是孤独的,会有各种打击、讥笑、诽谤、侮辱等,只有不顾一切,排除干扰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顶峰
-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当今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只要你做出一点成绩,“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遭到的流言蜚语可能更多,这就要求一个人要有更强大的承受能力,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流言蜚语——不为它们所动,不去理睬它们,专心于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事情就可以了。
第四章: 领导力修炼法则
-
权力观
- 对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就像“权力”这个东西,掌握在君子手里,用得好能够造福于天下;如被小人窃取,用得不对就会危害天下。
-
有德方能服人
-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种权力如果不能以德服人,只靠武力和权势相威胁使别人敬畏、害怕而屈服,而没有得到众人的衷心拥护作为根本的话,这种权力虽然看似一时显赫,但基础十分脆弱,绝对不会是长久的。
-
掌握好人脉资源
- 在政治上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天下百姓谋取幸福,就要掌握好人脉资源,借助团队的力量,才能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
有担当才能成长
-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真正的、圣人般的自己,这就是一个人的良知,但大家由于没有足够的自信,没有一种担当精神,就很难认识到这一点。
- 在修身治学中,一个人是否有担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对一件事有担当,其实就是对自我的肯定,是一种出自内心的自信。这种自信是一种动力,能够促使自己不断地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这也是能否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基础。
- 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具有一种担当精神,敢于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能做成一些事情,敢想敢作,勇于行动,这是一个人能够不断成长的前提。
-
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 一个人要获得权力,成为受人尊重、信服的领导者,就要有一定的胸怀和肚量,更重要的是自己要以身作则,为大家作一个表率,这样才能让自己倡导的各种准则,真正成为他们奉行的原则。
- 在某一种程度上可以说,一个人的领导地位不是由他人任命或是自封的,而是在带领他人向前进的时候,在以身作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只有通过这种形式获得的领导地位,才能牢固而有威信。
-
多谋善断的奥秘
- 在处理事情时,要讲究策略,注重方法,以鬼神莫测之机,震摄那些奸佞小人;而对下属,则要表现出足以让他们依赖的智慧,以获得他们的拥戴。
- 要做到多谋善断,作出正确决策,首先思考要有深度,先做好各种信息的收集工作,只有获得更多的情报,思考才有参考依据,否则所谓的谋略、决断就是空中楼阁。
- 深谋远虑,并不是不着边际地去思考问题,而是要使心真正静下来,正如《中庸》上所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只有安静下来,才能够进行真正的思考,思考才能有所收获,这样计谋才能浮现出来
-
以坦荡的心境为官
- 王阳明把握了进退的智慧,不以升官而喜,不因隐退而忧,进退自如,这不但活出了他的辉煌人生,也使他成为一代心学宗师。
- 在仕途上,更应把握一个进退的度,该进即进,该退则退,决不恋权,就能让自己更灵活地掌握人生的命运,悠游自如地生存在天地之间。
第五章: 知行合一的智慧
-
什么是知行合一
- 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真正的知行合一是一种非常纯粹、出自本能的反应和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由于心念非常单纯、专注,是具有极其强大的力量的。一个人只有在知行合一的状态下,或接近知行合一的状态,才能将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 如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虽然知道自己当前应当去做一件需要去做的事,但由于惰性或其他一些事物的干扰,好比一些爱好的吸引,时刻在引诱我们偏离正确的道路,迷失在感官的一时享乐中。久而久之,经常这样玩物丧志,就会消磨自己的志气,得过且过,最终一事无成。
这时,就要求我们能判别是非,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从而果断做出决定,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 你不要在外在的言说中去寻求是非的分别,而要在自己的内心感觉中去体验它,假如在做一件事时,感到内心十分安顿,有一种愉悦的感觉,则说明自己做对了;相反,如果你总是有一种不安、焦虑的感觉,则可能是自己做错了。”
-
循序渐进是必要的
- 认识自我,或者说是“悟道”的过程,其结果并不仅仅是以自己懂得了多少外在的知识为标准,而是通过心灵在宁静的境界中与万事万物的交融,领悟到宇宙自然乃至生命的奥秘和运行规律,从而在自己和整个天地的事物之间,建立起生生不息的微妙联系,使自己的心和天地之心融而为一。
- 在决定去干某一件事时,由于注意力不断集中到这件事上,你对这件事把握的能力不断扩大,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立足于当前现有的条件去做适合自己的事情,每跨过一个关卡,都会突破一层新的境界,每达到一个目标,就为实现下一个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
事上磨练
- 而一个人在人生和事业中,光拥有智慧、才干是不够的,沉着和冷静也是办大事者必备的素质。所谓沉着,就是镇静、不慌不忙;冷静,就是遇见事情不头脑发热,感情用事,而是能够认真地思考,缜密地分析,最终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
- 通常我们只明白通过读书、背诵可以获得知识,用观察的方法可以去认识世界,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把客观世界和个人割裂开来的被动的学习方法,外界事物只是我们认识和研究的对象。
- 而在事上磨炼,则是把个人与客观环境统一起来,认为自身也是一个小宇宙,在行事处世时,要时刻注意体悟事物变化的规律,通过心的体验,去感知和了解宇宙的奥秘。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它能够让一个人更深刻地领悟到自身某种能力的存在,真正达到遇事不慌的境界。
- 所谓“事上磨炼”,顾名思义就是要利用一切事情来磨炼自己,调整心态,让自己的心境渐渐趋于一种稳定的状态。
- 首先要在“无欲”上用功。“无欲”并不是指一切欲望都没有了,而是指消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浮思杂念
- 其次要涵养道德,如果自己性子比较急,遇事急躁,碰到不如意的事时容易发脾气,就更要时时提醒自己:“我的意识还保持清醒独立吗
-
关键要先行动起来
- 面对一件看似棘手又必须完成的事情,许多人的心里都会有点发怵,害怕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不能够胜任,从而不敢采取任何行动。但这件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又很重要,一味拖延下去不是办法,一般情况下他们就会以另一种方法来应付,这就是所谓的“先知后行”。
- 他们要求自己先去弄懂关于这件事的有关知识,想要准备得非常有把握了才开始行动,并美其名曰做事“小心谨慎”,似乎还是一种好习惯。
殊不知,这种以“小心谨慎”为借口的拖延习惯,其实正是人性中的一种惰性。它以“先知后行”为幌子,用“求知”来掩盖自己的懦弱和懒惰,在所谓周密的准备中不断消磨自己的意志和勇气,慢慢地,自己就心安理得地拖延下去,直到最后到了火烧眉毛、不可再拖的窘迫地步 - 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发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地加以思索、分析,最后把问题解决。也只有在行动中,才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克服自己的惰性,不断地向前迈进,使心目中的目标逐渐清晰起来,最后才能实现。有一句话说得好:“行动有可能不能得到你所需要的成功,但不行动的话,你永远也不可能成功。”
-
知行合一的奥秘
- 知行合一,则意味着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完全和行动一致,由于摆脱了外在物欲的干扰,也摆脱了内在各种情绪的困惑,心灵获得了极大的自由,隐藏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了,就能表现出近乎神奇的一些能力。
- 在生命的道路上,假如你想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现在就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可以每天抽一点专门的时间坐下来,静下心,放松自己,与内在的自我做一个深层次的交流,了解自己真正的梦想或人生使命到底是什么,为了实现梦想,完成使命,自己从现在起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培养哪方面的素质和习惯,应该克服哪些缺点?
- 发自内心的渴望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源于这种力量的驱动,你的行动会带你进入正确的轨道,你的人生会呈现出一种新境界。
-
笃行才能出现奇迹
- 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 在做一件事时,首先要达到大致会做的程度,能将此事的流程和操作要领熟记于心,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琢磨,反复学习、体会其中的奥秘,在反复练习中达到非常娴熟的地步,随后就进入“巧”的境界。所谓“巧”,相当于所学之事已经潜意识化,形成一种自动反应了。再持之不懈地反复咀嚼,找到事物本身的规律、感觉,完全将其内化于心,就达到与“道”合一,得心应手的“化”境了。
-
顺其天而行
- 所谓“顺其自然”,并不是像我们平常理解的那样,是无所作为,没有一点进取心的意思,而是指做事要符合事物的规律,心要静,不乱动不妄作,这样正面的能量和灵感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 要想获得最佳的效率,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心放开,把“自我”化掉,融入所做的事情中,与天地同呼吸,与自然共命运,在忘我的状态中去做,反而能将自己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创造出人生的奇迹。
第六章:兵法谋略
-
避实击虚
- 避实击虚的要点,就是不能硬碰硬,避开其力量最强的地方, 而攻击其弱,让对方感到自身收到了威胁,有了后顾之忧,回头来救援收到攻击的弱点时,之前我方所处的困境自然迎刃而解。
-
兵贵“焯速”
- 在追求自己梦想或目标的过程中,要立足于“稳”,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一味追求取巧快速的捷径,反而容易坏事。
-
善于造势与顺势
- 所谓“势”,就是指一定事物变化和能量冲击对人的心理造成的影响, 如一块巨大的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滚下来,那不绝于耳的轰隆声, 及疾冲而下的巨大能量,给人一种势不可挡的感觉,这就是势。
- 在人生中,要想取得胜利,获得成功,都要顺势而行,而不可逆势进行对抗。
- “造势”,这个词在现在就是“炒作”的意思。
-
不战而屈人之兵
-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此心不动, 随机而行
- 在领军作战时, 固然要重视兵伐谋略的运用,但比兵法谋略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人能否具备优秀过人的心理素质。
- 心若能处于清净坦然的状态之中,便能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而且妙算迭出,克敌制胜;其用兵法则,则是“奇正相生,动静相形”,虚虚实实,变化无穷。
- 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有时攻关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前方看似无路可走, 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突围时,这时千万不要乱了方寸,而要定下心来,保持内心的平静,坚持自己的追求。
第七章:常保快乐的生命境界
-
人生要保持快乐
- “世之不如意之事者,十之常八九”
- 一个人的心情好坏,对他的身体健康是很有影响的, 心情开朗乐观,体内就能分泌出好的激素,促进身体健康;反之如果心情总是忧虑苦闷的话,脑垂体就会产生许多剧毒的激素,对身心的伤害非常大。
-
快乐是可以掌握的
- 人的心境其实是能够自我把握的, 而所谓的快乐或痛苦的情绪,只是自我对所经历的事物的一种阐释而已, 对于同一件事情,你内心怎么看待它,就决定了你的心情是痛苦或快乐。
- 快乐并不是外在的事物带给我们的,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需要我们去寻找的一种情绪反应。
- 一般来说,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自己感觉到一种“心满意足”的体验,即处于一种喜悦从内心升起,心中非常安稳的一种状态, 就说明此时的能量十分平和,而且身心相通,快乐的能量出自内心深处,这就是真正的快乐。
-
多一点理想,少一点欲求
- 因外物获得的快乐是短暂的,是因为外物变化而变的,一旦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这种快乐也就不复存在了。
-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人生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 在消减过多的欲望上下功夫,从竭力追求外物,满足欲望的着眼点,转向追求内心的恬静,安适的境界上。
- 道家的“无为”,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其无为是为了排除杂念的干扰,让自己把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这样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真义所在。
-
明理才能常乐
- 真正的快乐,是不会因外物的改变而改变的,始终处于一个很安慰的状态。
- 寻找快乐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真正自我。
-
活在当下的快乐
- “平常心是道”, 意思是心如明镜,事来就应,不作任何思虑,事过即止,不作任何计较。
- 活在当下,简单点说就是“活在现在的时刻,对那些已经成为过去的事,以及将来的事,不去胡思乱想”。
- 一个人的大脑如果能专注于当前的过程, 进入一种宁静而忘我的状态,就容易产生所谓的“高峰体验”。这种高峰体验中,心灵的最本能的能量得到激发,整个身心处于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由此引发的一种超然,舒缓的喜悦。
- 我们应该如何摆脱这种分心走神的状态呢?
- 通过做事来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以便慢慢地获得一种能够把握现在,专注于当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