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药师说书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所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
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非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作者张岱(1597-1685),字宗子,后改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浙江绍兴)人。他出生官宦世家,“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古董,兼以茶淫桔虐,书蠹诗魔。”
然而快乐永远是短暂的,1644年明朝灭亡,国破家亡,一个享尽荣华富贵的纨绔子弟,转眼成为亡国之奴。“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
借用前段时间流行的一部剧,本文作者的经历最适合出品“我的前半生”,而《陶庵梦忆》则是最佳剧本。本篇说书就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交万般友”来简要介绍陶庵先生的回忆录。
读万卷书
陶庵先生家活脱脱一座图书馆,“余家三世积书三万余卷。”他爷爷看到孙辈中只有张岱好读书,特准他随意进出。所以自幼张岱无书不读,光本书中描写他读书处就有梅花书屋,不二斋,天镜园,山艇子,悬杪亭等等,想想古人可以畅游书海,真是人生一件快意之事。
读书要为之所用,一旦腹有诗书,常常被人邀稿。张岱十六岁时于南镇祈梦,作疏曰:
一鸣惊人,赤壁鹤耶?局促辕下,南柯蚁耶?得时则驾,渭水熊耶?半榻蘧除,漆园蝶耶?
朋友开茶馆,取米颠“茶甘露有兄”名其馆为“露兄”,还做了《斗茶檄》:
水淫茶癖,爰有古风;瑞草雪芽,素称越绝。特以烹煮非法,向来葛灶生尘;更兼赏鉴无人,致使羽经积蠹。八功德水,无过甘滑香洁清凉;七家常事,不管柴米油盐酱醋。
画家朋友陈洪绶(章侯)作《水浒牌》,他作缘起曰:
余友章侯,才足掞天,笔能泣鬼。昌谷道上,婢囊呕血之诗;兰渚寺中,僧秘开花之字。珍重如柳河东,必日灌蔷薇露,薰玉蕤香,方许解观。
当然他的游记散文,更是篇篇精彩,字字珠玑。我最欣赏的两篇游记是《金山夜戏》和《西湖七月半》,读这样的文章,应该要沐浴焚香,沏一壶私房茶,才配得上如此美文。
行万里路
不光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张岱的足迹遍及江浙鲁,如果当年有定位系统热度图,可以看出他最常去的几座城市排序为:绍兴,南京,杭州,镇江,宁波,兖州,苏州,扬州。包邮区处处都有他的身影!
张岱是哪里人多,往哪儿扎堆。所以很多小文章描写了南明时期各地民俗民风,例如绍兴闰元宵,扬州清明,端午金山竞渡,葑门荷宕,虎丘中秋夜,西湖香市,西湖七月半,兖州阅武等。
游记精彩,以《虎丘中秋夜》为例。作者从写各路豪杰席地而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开始,接着“天暝月上”,锣鼓声雷轰鼎沸;“更定”,丝管歌唱;“更深”,人人下船嬉水,征歌献技;“二鼓人静”,洞箫一缕,哀涩清绵;“三鼓”,月孤气肃,一夫登场,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
陶庵先生性情中人,时不时作非常人之举。《金山夜戏》中,八月十六,一叶扁舟半夜至金山寺,万籁俱寂。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余呼小傒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其魏晋风骨,随兴所至,兴尽而归,读来让人遐想万千,荡气回肠,余味无穷。
交万般友
张岱交游甚广,普天之下,四海之内,有水声之处,都有他的朋友。和东坡居士一样,他的朋友也是不分阶层,不分等级的。不过张岱交友有两项基本原则,出自于《祁止祥癖》: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陶庵梦忆》他的朋友中,茶痴,画家,戏子,各种手艺人,妓女,路人比比皆是。如沈梅冈雕琢匣具,陈章侯,姚简叔画画,柳敬亭说书(泰州人),刘晖吉,朱楚生,彭天锡唱戏,闵老子饮茶,张东谷好酒,王月生市妓,范与兰弹琴。
陶庵先生到处走访,有一篇《天童寺僧》写遇见老和尚精通管理,见人便打,美其名曰“棒喝”。他和朋友秦一生也差点被“棒喝”,结果他来了这么一句,居然老和尚首肯随喜。
“二生门外汉,不知佛理,亦不知佛法,望老和尚慈悲,明白开示。勿劳棒喝,勿落机锋,只求如家常白话,老实商量,求个下落。”
好一句“勿劳棒喝,勿落机锋”,赞!
《闵老子茶》又是让人拍案叫绝的奇遇,能让年逾七十的闵老子夸赞“精赏鉴者,无客比”,足以证明陶庵先生精于茶道。而陶庵先生精通的又岂止于茶道而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般友,是很多人为之神往的梦。这本《陶庵梦忆》极尽悠闲之能事,把陶庵先生的前半生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然而确实就好象做了个梦,相信很多个梦回,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前后对比,不免令人神伤。这样的从神往到神伤的经历,真会让人感叹人生无常。
同时,我不免暗自庆幸,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当珍惜来之不易的盛世。怀着对人生的敬畏,过好当下每一天,我们也同样可以从读书中,从行路中,从交友中寻找快乐,寻找意义。这样走到人生的边上,才不会慨叹,悔不当初,枉来人世。
还有一样值得深入探究的启发,书中描述的很多风俗都已经和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失传的失传,变调的变调,我们作为这一代人,应该继续发扬古代中国的优良传统,取其精华,让老祖宗的遗产不至于未来无处可寻。现代科技早已把物质文明发展到极大丰富,精神文明也应该古为今用,让中华文化能够绵延流长。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