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 格
当行为科学家谈到人格的时候,他们通常指的是那些相对稳定的、具有跨情境和跨时间一致性的品质。也就是说,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会每天、每周发生改变,而且常常是每年甚至数十年都不会改变。相反,你的某些基本的人格特征是恒定且可预测的。
研究25: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Rotter, J.B.(1966).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80,1-28.
当人们把自己的行为后果归结为运气、命运或是他人力量的影响时,表明他们持有罗特所说的外控点(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的信念;与之相反,如果人们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的选择和人格,则他们就具有一种内控点(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的信念。【SO你是内控型还是外控型】
罗特在论文的讨论部分提出了人们在内外控维度上存在个体差异的可能原因。他引用了多项研究指出,内、外控倾向的形成可能有三种潜在来源:文化差异、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以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差异。
有一项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文化间,个体的控制点倾向存在一些差异。在美国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社区中,主试比较了三个不同的群体,即印第安人后裔、墨西哥裔美国人和白种人。结果发现,一般而言,那些具有印第安血统的个体最具外控倾向,而白种人最具内控倾向,墨西哥裔美国人在I-E量表上的得分介于二者之间。以上结果与被试的社会经济水平无关,表明在控制点方面具有种族差异。罗特还引用了一些早期实验的研究结果,这些结果表明,即便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中,控制点的倾向也与个体的社会经济水平有关。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个体具有更大程度的外控倾向。父母的养育方式被罗特视为是个体习得内、外控倾向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虽然他当时并没有拿出用以支持该论断的研究证据,但他认为父母在教养孩子时所采取的奖励和惩罚的方式若常与孩子的表现不一致,或是让人难以捉摸,那么这将会导致孩子形成外控的倾向(稍后我们将对此问题进行更详细的讨论)。【所以奖罚要用好】
罗特总结了他的研究结果后指出,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可以让我们得出如下结论:控制点是一种在各种情境中一贯发挥作用的可界定的个体特征。而且,个体的内外控维度对行为的影响是使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情境时采取不同的行动。此外,罗特声称控制点可以进行测量,而且I-E量表正是测量这一指标的有效工具。
罗特作出了如下假设,那些具有内控倾向的个体(如那些坚信自己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较那些具有外控倾向的个体更可能会:
(a)为了改进自己将来在一些类似情境中的行为而尽力从该情境中获取更多信息;
(b)更主动地改变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c)更加看重成就和内在技能;
(d)更能抵御他人的影响。
研究26:男性化、女性化,还是双性化……
Bem, S.L.(1974).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155-162.
不同个体所拥有的“雄性”和“雌性”,或者说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的程度是不同的。你对自己男性化程度和女性化程度的看法就是你的“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性别认同是人格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它包括你自己以及他人关于“你是谁”的感知。20世纪70年代以前,行为主义科学家(以及大多数非科学家)都持有一种两极化的性别观点:即人们的性别认同要么是彻底的男性化,要么是彻底的女性化,它们被看作是单一性别维度的两极。然而,20世纪70年代早期,这种单维性别观点受到了挑战。安妮(Anne Constantinople,1973)在其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男性化和女性化并不是同一个维度的两极,相反地,它们应该成为衡量人类性别的两个独立的维度。也就是说,一个人拥有某种程度男性化特征的同时,也可能拥有某种程度的女性化特征。贝姆创造了“双性化”(androgynous)一词(“andro”意为男性,“gyn”意为女性),用来描述那些同时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的人,他们可以根据特定情境表现出最适宜的行为特征。此外,贝姆不仅认为某些人具有双性化的特征,而且当一个人从一种生活环境转移到另一种生活环境时,双性化的人格特征可以为更好的行为适应性提供有利条件。举个例子,你可能认识一位优雅、敏感、轻声细语的女士(传统女性化特征),但她同时也是个野心勃勃、独立自主、身强体健的人(传统男性化特征)。另一种情况,你的一位男性朋友可能好胜、统治欲强、敢于冒险(男性化特征),但他有时也会表现出一些典型的女性化特征,如富有情感、有同情心、充满喜悦等。贝姆将这些人描述为“双性化”。在其文章发表几十年后,西方文化逐渐开始认同“有些人是双性化的”,而且同时拥有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不仅不被人排斥,反而被认为是一种优势。更多的男人和女人开始从事或参加那些在传统观念中被视为“仅限于”异性的职业、业余爱好、体育活动和家庭活动。从女CEO到“家庭主夫”,从女消防员、女军人到男护士、男教师,从女性掌管权力到男性展现其敏感的一面,你会看到,性别角色和性别期望的转变在社会中无处不在。研究者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更为精准的双性化概念,它包括四个维度:受赞许的女性化;不受赞许的女性化;受赞许的男性化;不受赞许的男性化(见Ricciardelli & Williams,1995)。像坚定、自信、坚强被看作是受赞许的男性化性格特征,而专横、吵闹、苛刻都是不受赞许的男性化性格特征。就女性化来讲,有耐心、敏感、责任感强都是受赞许的性格特征,反之像神经质、羞怯、软弱等都是不受赞许的性格特征。所以,通过一个人在上述各种特质的分布,就可以推断他所属的性别类型:积极男性化、消极男性化、积极女性化、消极女性化、积极双性化或消极双性化。当性别特征根据积极和消极的性质进行更为细致的定义后,积极的双性化性格优势开始被推崇(例如Woodhill & Samuels,2003)。同时拥有最好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品质的人,比那些仅拥有一种性别特征或结合了两种性别特征消极方面的人更全面、更快乐、更受欢迎、更招人喜爱、更灵活多变、也更爱自己。
研究27:和心脏赛跑
Friedman, M., & Rosenman, R.H.(1959).Association of specific overt behaviorpattern with blood and cardiovascular finding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69,1286-1296.
利用他们的早期研究和临床观察,两位心脏病学家提出了一套反映一种特定的外显(可观察的)行为模式的模型,或者说特质组合。他们相信这一特定的行为模式与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密切相关,并最终导致冠心病(CHD)。这种被称为A型行为的模式包括如下特征:(1)一种要达到个人目的的强烈而持久的内驱力;(2)在所有情况下都有一种热衷于竞争的倾向;
(3)一种想得到别人的承认和不断超越自我的持久的欲望;
(4)不断卷入有最后期限的事务之中;
(5)习惯于风风火火地完成各种活动;
(6)心理和生理上的过分敏感。
研究者紧接着提出了第二种被称为B型行为的外显行为模型,其特点与A型行为完全相反。这些行为的典型表现于不具备以下这些特征:内驱力、进取心、时间紧迫感、对竞争的渴望以及最后期限的压力。A组被试长期为承诺、抱负和内驱力所牵制。而且,他们显然渴望在所有活动中都力争上游,不管是专业活动还是娱乐活动。此外,他们也承认有强烈的获胜欲望。B组被试与A组被试相比有非常显著的不同,尤其表现在缺乏时间紧迫感上。B组被试似乎满足于他们的生活现状,而且不愿追求多个目标,并避免竞争性的情境。他们很少关心升迁的问题,而且往往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与家人在一起以及参加非竞争性的娱乐活动。弗里德曼和罗森曼的研究对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该研究是最早系统探讨并提出个体的某些特殊行为模式能大大地增加某些严重生理疾病患病概率的研究之一。这一发现提醒医生,对成功的诊断、治疗、干预和预防而言,仅仅考虑到疾病的生理方面或许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该研究开创了探索行为与冠心病关系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并且已产生了很多研究文章。
A型人格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已被提炼为如下要点:人们能够对心脏病高危人群的初次发病进行预防。弗里德曼和罗森曼研究的第三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是,它对于开创和发展健康心理学这一行为科学分支功不可没。健康心理学家从心理因素在健康的促进和维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致病原因及其在医疗保健系统中所处的地位来研究健康和医学的方方面面。为什么A型行为模式会引起冠心病?”最为人们接受的一种理论回答是,A型行为者面对应激事件时,比非A型行为者的生理唤醒强度更高。这种极端唤醒状态致使身体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等激素,同时也提高了心率和血压。久而久之,这些对压力的过度反应会损害动脉,并进而导致心脏病。【A型人应该用杠铃法则来生存不能让自己处于持续紧张状态】
研究28:个体与集体
Triandis, H., Bontempo, R., Villareal, M., Asai, M., & Lucca, N.(1988).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on self-ingroup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323-338.
用通俗的话讲,集体主义文化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即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个体的需求、欲望、成就都必须从属于他所属的内群体(ingroup)的需求、欲望以及目标。内群体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部落、一个村庄、一个专业组织或者甚至整个国家,具体视情况而定。在这些文化中,个体的大部分行为的产生取决于该行为是否有利于个体所属的更大群体的整体利益,而不是该行为是否能为个体提供最大限度的个人成就。人们所归属的内群体往往会保持长期稳定,而且个体对其所属群体的承诺通常都很高,甚至当一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对其而言已变得困难或者不愉快时也是如此。个体依靠他们所属的群体来帮助他们满足自己的情绪、心理和实际的需要。
相反地,个人主义文化更看重个体的幸福和成就,而不是其所属群体的需要和目标。在这些文化中,群体对其所有成员的影响可能是微乎其微的。个体对其所属群体没有太多情感上的依恋,并且如果它对个体的要求过于苛刻,个体则宁愿脱离该群体而加入或者重新组建一个新的群体。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体对群体的承诺很少,所以对个人而言,同时是多个群体的成员是很常见的事情。然而,没有哪个群体能单独对其行为施加太多的影响。集体主义与社会支持存在正相关,也就是说,随着集体主义程度的提高,相应的社会支持水平也会提高。而且集体主义与孤独程度呈负相关,即随着集体主义作用的提高,被试所意识到的孤独程度降低。
儿童会因具有自力更生、独立、自知之明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能的行为和态度而得到奖赏。另一个看待这种差异的角度是,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反抗(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和独立倾向被看成是一种人格资产(personality assets),而在集体主义社会里,它们被看成是负债(liabilities)。文化经由父母向儿童传达的关于资产或负债的信息是强大而明确的,它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强有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