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动机和情绪研究
21: 性动机
Masters, W.H., & Johnson, V.E.(1966).Human sexual response.Boston: Little, Brown.
在研究了大约10000个性行为案例后,马斯特斯和约翰逊发现,人类的性反应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并将其命名为“人类性反应周期”。这些阶段依次为兴奋期、持续期、高潮期和消退期。对马斯特斯和约翰逊早期研究的大部分批评主要是:
(1)他们对性反应四个阶段的划分过于武断;
(2)他们几乎没有讨论性行为的认知和情绪方面的内容。
总体上讲,与女性性生理反应障碍相比,在性交过程中缺乏幸福感和负性情绪体验会对女性的性困扰起到更加决定性的作用。虽然我们没有男性在此方面的直接对应数据,但我们可以预测该模式会有不同,对男性而言,生殖器的反应会更加重要。
他们认为女性面临的性困扰需要建立一个分类系统,这个系统应包含文化、政治和经济背景(比如性教育或避孕措施的缺乏)、女性的伴侣和关系问题(如对虐待的恐惧、力量失衡和整体的不协调)、心理因素(比如以往的性创伤经历、抑郁和焦虑)以及医学因素(如激素失衡、性传播疾病和药物的副作用)等。
研究22:我能读懂你的面部表情
Ekman, P., & Friesen, W.V.(1971).Constants across cultures in the face and emo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7,124-129.
行为学家对于表情具有普遍性的观点颇感兴趣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已涉足了人类的进化问题。1872年,达尔文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人类和动物的表情》(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in Man and Animals)。他认为,面部表情是一种适应机制,它有助于动物适应它们的环境进而提高其生存能力。从这一观点可以作进一步的推论,如果某些特定的信息能通过面部表情在动物的某个种系中或种系之间进行交流。另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证明了人类面部表情曾经具有的生存价值。研究者(Hansen & Hansen,1988)推测,如果某些诸如愤怒等的面部表情能够对迫近的危险起报警作用,那么它们相对于其他不具威胁性的面部表情(如愉快等)应更易被人们所辨别。其中一项研究发现,被诊断为自闭症(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特征为语言缺陷、社会退缩和重复自我刺激的行为)的儿童对基本情绪的面孔识别存在困难。埃克曼后来涉足的“表情的反馈理论”(facial feedback theory)便是一个例子。这一理论主张,你的面部表情实际上又把所有的表情信息反馈到大脑,以帮助你解释正在经历的情绪体验。人的整个身体或许比单独的面部表情更能提供与某种心理状态相关的线索。
研究23: 观察你的情绪了吗
Ross, P.(2003, August 11).Mind readers.Scientific American, 289(3), 74-77.
在扫描仪中对大脑进行观察,如果被试说了真话,其大脑的一个部分将“点亮”:这个部分负责真实内容的陈述。然而,如果此人撒谎,大脑中的两个部分将显现出来:一部分制造谎言,另一部分抑制被谎言所掩盖的真话。换句话说,谎言是掩盖真话的,否则它就无法存在。讲真话的被试只运用了一个脑区(前扣带回)。然而,在撒谎条件下,两个区域(前扣带回和背侧前额叶皮层)活动了起来。这些发现之所以意义重大,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它们证实了MRI扫描可能具有医学诊断之外的重要用途(它确实如此,很快会讨论到),并且也许能成为一架“傻瓜式”测谎仪,其结果最终可能被法庭承认,正如DNA证据在证明或证伪某些犯罪方面,已经变为一个可被接受的方法。
第二,这项研究扩宽了我们对于人类大脑那不可思议的特异性的认识。如果你直视一个人的大脑,它看起来不外乎是一团又软又稠的细胞和组织。但事实上,你的大脑高度特异化,它为具体的任务备有具体的区域。你的大脑拥有为数众多的特异性脑区,它们被“分派”了从面孔识别到说话、计划和问题解决等具体工作。在这项研究中,你看见了一个致力于讲真话的脑区和另一个致力于撒谎的脑区。
研究24:认知失调【我没有看懂】
Festinger, L., & Carlsmith, J.M.(1959).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forced compliance.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 203-210.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莱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了颇具影响力且至今闻名于世的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用该理论便可解释上述看似矛盾的研究发现。“认知”一词指的是一种心理过程,如思想、观念、知识单元、态度或信念等;“失调”的意思就是不协调(out of tune)。基于此,费斯廷格主张,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心理过程,就是认知失调。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它将导致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和紧张感,其程度取决于该认知失调对你的重要程度。进而,这种不适感会促使你做出某种改变,以使它减弱。
既然你不能改变你的行为(因为你已经这么做了,或是因为环境的压力太大),你只得改变你的态度。用费斯廷格的话说,认知失调理论主张如下。
1.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劝说做了某种和他原来的观点相反的事或说了某些与他的真实观点的话,他将会产生一种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以使之与刚刚做过的事或说过的话相一致。
2.引起撒谎行为的压力越大,则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将越弱。该理论可以用图解的形式表述如下: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该行为的理由充足→轻微认知失调→态度改变较小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该行为的理由不充足→严重认知失调→态度改变较大
他们还提出了由认知失调所引起的态度改变必须经过4个必要的步骤。
第一步,这种与态度不符的行为必须导致你不乐于接受的消极结果。在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的实验中,被试不得不向“新来的被试”撒谎,以说服他们参加一个令人厌烦的实验,这就导致了所需的消极结果。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你恭维某人的穿着,而实际上你根本无法忍受他的穿着时,你对他的穿着的态度没有改变的原因。
第二步,个人必须对消极结果承担责任。这通常涉及是否有选择权的问题。如果与态度不符的行为是你自己的选择,且导致了消极结果,那么你将体验到认知失调。但如果有人强迫你这样做,你将不会感到自己对此有责任,因而也就不会产生认知失调。尽管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在论文的标题中使用了“强迫服从”(forced compliance)一词,但实际上被试仍相信其行为是自愿的。
第三步,研究表明,生理唤起(physiological arousal)也是认知失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费斯廷格认为,失调是一种促使我们改变态度的令人不适的紧张状态。的确,有研究已经证明,当被试通过与态度不符的方式自主行事时,他们体验到了生理上的唤起。尽管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没有测量被试的生理唤起,但可以肯定地说,生理唤醒是存在的。
第四步,个体必须意识到自己所体验到的唤醒是由自己所做的与态度不符的行为引起的。在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的研究中,被试可以轻易体验到的不适感可以明确地归结为他们向新来的被试撒谎所引起的。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的认知失调理论已经成为被人广泛接受且经得起检验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有两个基本过程足可以使我们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和态度:其一是劝说,即其他人不遗余力地说服你改变自己的观点;其二就是认知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