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又一次歇斯底里的抓狂暴怒了, 理智的阀门就像那堤口被洪水冲垮了一样瞬间就爆发了, 毫无选择性的披头盖脸的就给了女儿俩巴掌, 当时女儿哭喊着好痛就捂着眼睛蹲下去了, 一下就就给我吓懵了, 心如被刀刺般疼痛,所幸没有伤到眼睛, 但仍在女儿的眼睛下面留下了一道深深青紫色的巴掌印痕. 事情的起因仅仅就是女儿不喜爱运动,不原意跟我去水濂山去爬山而已, 我就恼羞成怒的像暴君肆意的鞭笞他的奴隶一样打了她,事后我一个人怔怔的坐在小区的长椅上陷于深深的懊悔与自责当中, 一种萦绕在心头的无力,无助的失败感又开始像老树的藤条一样紧紧的缠住了我, 越来越紧以至于让我窒息而无法呼吸.
最近我常常陷于这样的一种惯性的恶性循环当中,这种状态就像毒蛇一样撕扯吞噬着我, 周而复始且有愈演愈烈越来越频繁之势有时接近于崩溃的边缘.
对女儿的爱让我常常不加甄别的满足她的一切要求。
自打她呱呱落地的那刻起, 初为人父的那种喜悦幸福就像与生俱来的身体发肤一样就没有离开过我, 她的每一声啼哭;每一句稚嫩的笑声,就像轻轻拨动古筝的弦一样那样美妙,那样触动我的心弦. 从那时开始,我就仿佛看见一幅为女儿量身打造的美好蓝图在面前铺张开来:给女儿吃最贵的奶粉;买最贵的衣服;玩最贵的玩具.....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求更好,但求最好.这种爱已到了无已复加的地步.女儿就这样像温室的花朵一样在家人的呵护下慢慢的长大. 不知道什么开始,女儿开始不“听话”了,;也没有以前那么“可爱”了.;吃饭变得挑食了;也不爱学习了;放学回家电视游戏成了她的小伙伴;作业也是应付敷衍了事; 爱哭,爱闹,爱任性......这让我焦虑,忧心. 开始我还能心平气的试图去矫正她;挤兑着褶子一样的笑脸跟她温柔的好好说;慢慢的风云突变,语调上扬;最后变成了呵斥,指责,暴怒,甚至发展到棍棒相加;事后又常常自责,反省,检讨, 这样的循环每天间歇的重复着,那种无力无助裹挟着失望的情绪常常让人感到身心疲惫而又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甚至还臆想过也到“变形计”那里露露脸给女儿也变变形呢!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当中看到一篇网友转发分享的文章《你为何改变不了身边的人》而“一语惊醒梦中人” ,让我的心里一下敞亮了许多. 文中的罗伯特.西奥迪尼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心理教授,他通过观察人们对一个晕倒在站台上的男子前后态度的转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熙熙攘攘、匆匆茫茫的人流中,人们往往会陷入完全自我状态,在忽视无关信息的的同时,也忽视了周围需要帮助的人。这就像一位诗人说的那样,我们“走在嘈杂的大街上,眼睛却看不见,耳朵却听不见”。在社会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都市恍惚症”。因为看到别人的善举,而对自身的心理产生了冲击,进而引发出行善的愿望和行动,心理学家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升华”。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帮助病人、穷人或者是其他处于困境中的人,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升华”。尽管这些助人为乐的善事,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也不必像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帮助贫民时那样无私”。
我们常常以愤青的姿态义愤填膺的指责别人的冷漠自私,麻木不仁,而自己却从没有用行动在这错综迷惘的丛林里树立更多的标杆,在这纷繁浮躁的尘世里注入丝微的正能量。进而又何以点点滴滴循序渐进的达成一个质变的梦想。
文中另外一位英国主教的墓志铭镌刻着这样的告白:“少年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曾多,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可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遂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之时,终于顿悟: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以后,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
是啊!自己都没有管好自己,又何言来教育子女影响家人呢! 更无从奢谈改造整个世界了!
孔子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诚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治国平天下”那样的雄才大略,更多人也无意或很难去达到那样的高度,但起码的“修身”都不去做,又何言“齐家”呢! “一屋不扫又何言扫天下”呢!孔子又说“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没有做到或者不原意做的事情,又如何要求别人呢!
我们常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制品,从他们身上就能看到大人的影子。父母有涵养,孩子有教养。家庭教育就象地球与太阳,小孩始终围绕父母转。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平时的点点滴滴,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的在孩子身上慢慢的起着化学反应。
前“苏联国母”克鲁普斯卡娅夫人说“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我们常常要求孩子少看电视,少玩游戏,自己却常常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低头族",我们常常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多看书,自己确常常是"手不粘卷"; 我们要求孩子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己常常在礼拜天日上三竿还没有起床;我们常常认为孩子做事拖拉,爱找借口,没有恒心,自己却常常无法坚持做任何一件事情;我们常常要求孩子要诚实,不讲谎话,自己却常常谎话连篇,电话里面背课文一样的说着我在外面吃饭而其实在家不脸红的大话西游;我们要求孩子不要任性,要学会克制情绪,自己却常常是一头发怒的雄狮,随心所欲的对着孩子咆哮吼叫......
一家常年从事教育的培训机构有这样一句话“做父母也需要资格证” 不懂得孩子,就培养不好孩子!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连动物都会做,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我们没有受过任何职业训练,完全无证上岗。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凭着满腔爱和热情,就可以无师自通地当好父母;但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有时候花费很多精力与时间去试图改变孩子而常常事半功倍,收效甚微。英国的伊罗丝说“如果有人问我,教育孩子需要哪一种资格,我会说那需要异乎寻常的耐心和适量的爱心”.
我们常常是以大人身高的高度俯视孩子的行为,俾倪孩子的一切,总认为他们这里做得不够好,那里做得也不满意,而从没有以大人的思想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孩子.
总是自以为是的帮孩子决定一切,当理想跟现实的天平发生倾斜而无法达成自己的预期时就会感到失望, 从而把这种情绪豪无保留的转移到孩子身上.久而久之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甚至人为的制造出他们的逆反心理,从而使孩子不再信任大人,甚至会与大人对着干.实际上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扇门,你只要找到进入孩子内心的那把钥匙和通道,奇迹才会发生。
人们常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大部分人只看到外部环境当中人际交往导致的交叉感染,但其实家庭这种耳濡目染的接触更会像禽流感般的传播.
父母或是“墨者”或是“朱者”,对小孩的成长至关重要,古有“孟母三迁”那样“朱者”的母亲,才因此有了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亚圣",而今天出现的一个一个"我爸是李刚" 诸如此类的儿子们,你很难相信他们是成长在一个有着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家庭里. 美国的教育学家泰曼.约翰逊说过“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想要孩子成为一个在大海中自由翱翔,游刃有余的好舵手,父母首先得成为一名合格的船长.欲先“齐家”请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