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于无声处:
父亲离开我们七、八年了,有他在的时候,似乎没觉得他多爱我们。但是这么多年没有他的日子,往往一次次感觉到,他是那么疼爱他的每一个儿女、孙辈,他的爱,“润物细无声。”
2、帅小伙:
父亲出生于1927年。个子不高,大概不到1.70米,上身长,下身短——母亲说这样的人有福。走路很稳当,没有声音。父亲年轻时的照片,长的很帅!浓眉、大眼、高鼻梁、双眼皮、长挂脸,唇峰明显,嘴很正。一看就是不爱说话的人。头发浓黑浓黑的。
父亲年轻的时候,是公办教师。年轻时很多照片,有合影的,有几个同事的,也有他的单人照,非常好看!当时上衣左上角口袋,都别着一两支钢笔。还有很多学生的照片,背后都写着:老师留念!学生XXX。可见老师、学生们都很喜欢他。
父亲当时的工资,大多用来资助兄弟姐妹们上学,无论血缘关系远近的。这是他对手足的帮扶,也是对读书人的重视和偏爱。
3、倔老头:父亲老了,头发谢顶很严重。但是脸总是刮的干干净净,一辈子都刷牙。就是找不到东西会生气自己骂东西,没人搭茬一会自己就好了。
老了也像小孩一样,想做个小推车,让我和二姐给他买车轮,自己拿着大哥给他的“焊条”,去村里铁匠铺自己焊车斗——想做什么非做成不可。
4、儿女印象:我们印象中,父亲是个好脾气的老头,不爱多说话,老实巴交的。爱看书,爱做手艺活。什么都会干,要么不干,只要他干的,就得干的很像样——否则他自己心里过不去。这一点,大哥和三哥都比较随他,大哥干活多,二哥干活快,三哥干活细致。
5、梳头:
我小时候,父亲给我梳过小辫子——歪桃。我记得那时我上小学了,因为头发多,手小抓不住那么多。那时还没有现在扎头发的皮筋,都是用毛线做头绳,要缠很多圈。我站在炕上,父亲就站在我身后给我绑头绳。
这么细致的活,父亲需要多有耐心啊!
6、做腰带:
我上小学了,父亲用自己熟好的猪皮,给我做了一条小腰带,自己用粗铁丝弯成的腰带卡扣,圆孔用铁钉,然后用母亲做鞋的“无眼”固定在皮带上。因为担心在学校用布绳做腰带不小心系死扣尿裤子。想的多周到啊!
7、做水瓢架:
我们小时候,家里用的水瓢,是葫芦锯开做的。一个葫芦可以做两个瓢,一个舀水——做饭用,另一个舀泔水——喂猪舀猪食。
父亲用三根短木块、长方体木块,做一个支架,中间要做成“凹”型,很“巧妙”的“三维”安插。后来谁去串门都羡慕。
当时,我们姐三个围一圈看着:二姐说:
“爹,先把一个穿另一根里,第三根这样……”
爹高兴的说:“诶,还是我们小艳啊!”
当那个小小的“水瓢架”放在锅台上的时候,上面放上水瓢——不再沾土了。别提我们多开心了!
8、风车:
我们小时候,每到春秋,父亲都会给我们做风车、风筝。风车很小,好做。用一个小四方铁片,对角线剪开,把中间留一点不要剪断。然后按顺时针或者逆时针,一个方向就行,把铁片的角折起来——“大风车”的做法。
用一个粗钉子把中间钉个孔,再用个细钉子把风车固定在一个小木棍上。顶着风跑,风车就会飞快的转起来了。
父亲一般都一起直接做两三个,我们姐三个或者三姐我们俩,每人一个。我经常跟三姐一起顶风跑,看谁跑的快,看谁的风筝转的快!一边跑一边听着风筝刷拉拉的转动,一边咯咯咯笑个不停,童年的快乐就像风一样自由!
9、风筝:
风筝就复杂多了,父亲给我们做过八卦风筝,蜈蚣风筝,蜻蜓风筝等。前些年舍不得用布,就用报纸糊,用细竹片做骨架,还有筷子,需要把骨架做的很平衡,才能飞起来。头的三根线的位置和尾巴也很重要。用木棍做一个“工”字型缠线的“线拐”。
开始经常是三哥在前面拉着风筝跑一段,我或者三姐换班在后面放风筝,等飞起来的时候,我们就换班拿着线拐慢慢放线,风筝会越飞越高……开始几次父亲陪着我们,后来会放了就自己玩了。
风筝带着我们的许多心愿,呼啦啦的越飞越高……我们都奔跑着,听着耳边呼呼的风声和自己的喘息声,有时还用蜡笔在风筝上画上各种好看的图案,风筝飞上天时我们就在地上远远的仰头看……
那时不记得父亲说多少话,记得的就是他在那里默默的动手干活。也许,我们都在他心里装着吧!
10、修车:
转眼,我们就长大了。我上班骑自行车,车子一没气或者哪里不润滑了,我就告诉他:
“爹,给我修修车子吧……”
一会他就修好了,还会告诉我:
“骑出去转一圈,看看怎么样。”
11、想你了,找个小借口:
等到我结婚了,他就越来越老了。我几乎每周末都能回去,看看他和母亲。偶尔下乡也可能中午去看看他们,有时在那吃完饭回家。
偶尔如果一两周没去,他会打电话,慢慢悠悠的叫着我的名字,跟我说:
“给我买点抽烟纸回来。”
原来不懂得,其实他就是想我了!但是他一辈子也不会说这样的话。我偶尔给他买的帽子、棉坎肩、棉鞋等,他去老家看望弟弟、妹妹,我的姑姑、叔叔们时,亲人问他谁买的,他都很自豪的说:“老姑娘给买的。”
12、疼爱孙辈:
我的女儿出生时,跟父亲72年差一天。他对我的女儿也格外疼爱。女儿小时候的日记或者作文里,经常有跟姥爷一起玩的故事,都包含着对科学的探索和教育的情趣,比如我女儿的一篇小学作文就写到:“水银掉地上能捡起来”……
母亲经常说,我们这一帮孩子,父亲一个也没抱过。二哥结婚早,从二哥的孩子们开始,父亲都开始抱她们了……
13、只能记住小女儿的电话号码:
父亲和母亲一样,一帮孩子,只记得我的手机号,给别的孩子打电话,得翻电话本。给我打电话,可以直接拨号码。哥哥、姐姐们都知道这个事。也许,我是最小的孩子,也是他们最牵挂最疼爱的吧!
14、父亲走了:
父亲离开我们那一天,是腊月二十七。二十九出殡的。那个年,我们过的非常黑暗。
父亲走时是在外面,他最喜欢的游戏室,一群乡亲在跟前,有亲戚通知二哥、二姐他们,直接打车送到医院。三姐在我们家,一起买年货,我接到电话我们一起往医院跑。父亲没遭罪,也没给我们机会尽孝。
说是脑主干出血,只输液维持生命。等远在千里之外的三儿子回来见最后一面,可惜最后我三哥到家的那天早晨,他提前几个小时走了。在那几天,远近的亲戚,几个弟弟、侄男外女的,能去的都去了。人们对父亲的记忆,有的甚至于好过他们自己的父亲。
父亲走了,享年85岁。母亲哭了,我抱着母亲哭……后来被人劝住,因为母亲也年纪大了。
15、痛苦与怀念:
我们慈祥的老父亲,与世无争的一生,他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努力工作,不出差错。团结同学、同志、邻居,不闹纷争。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敬老爱幼,疼爱兄弟姐妹。有钱给别人花,有活自己干。
临走前那一、两年,他经常跟母亲说:“你也不要老觉得委屈了(年轻时资助读书的兄弟姐妹们),就当跟我修好积德了吧。否则,为啥咱们的子孙后代都考学出去了?知足吧。”
这是听母亲转述的,在我们的记忆中,父亲是没有这么好的口才,这么温暖的话语,这么会哄母亲开心的。
父亲走了,没有遭罪、没有遗憾。可能对母亲有所牵挂。那一、两年他对母亲说过:“你要是死我前边,你就享福了。我要是死你前边,你得遭点罪,嘴太好说不让份。”
母亲经常念叨:“你爹要是活着,我们还自己过。”老伴、老伴,母亲想她的老伴啊!谁能像她的老伴那么好脾气啊!年轻都没干,老了反倒帮她烧火、点电炉子的了。怎能不想他?
父亲走了,留给我们的是痛苦——临终前没机会照顾他一段时间。没有更多年更好的对他尽孝。如果现在他还在,能够陪伴他的老伴,也能给我们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尽孝。所以,孝敬老人不能等,尽孝要趁早!
父亲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怀念——那些无言的疼爱,默默的付出,谁说爱是说出来的?其实爱是“做出来的”——父亲用一生诠释了这句话。
我们现在每天用的,都是从父亲身上遗传来的好品质、优良传统:对待工作和家庭,有责任心、有爱心、懂得付出、包容和忠诚。对待别人懂得真诚相待、善良诚恳,对待自己的愿望和目标,努力争取自己能做到的、不奢望自己不应该争抢的……乐观、豁达面对现实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