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有一天孔子感叹说,学问修养合于君子的标准,有三个必要条件。孔子很谦虚地说,这三件我一件都没有做到。
第一是“仁者不忧”。有仁德的人没有忧烦,只有快乐。大而言之,国家天下事,都做到无忧,都有办法解决,纵然没有办法解决,也能坦然处之。
第二是“智者不惑”。真正有高度智慧,没有什么难题不得开解,没有迷惑怀疑之处,上自宇宙问题,下至个人问题,都了然于心。
最后是“勇者不惧”。只要公义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荡,人生没有什么恐惧。
字里行间,都写出了孔子的谦虚,表示自己的学问修养,没有做到君子的境界。可是子贡对同学们说,不要弄错了,这三点老师都做到了,我们要这样学习才对,他只是自我谦虚,不肯自我标榜而已。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6点半了,我们还是来继续学习论语。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到的内容。
论语宪问篇的第27章。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孔子说君子以他的说话超过了他的行为为耻。
就是君子不随便说大话,不随便的标榜,不随便承诺。
如果自己说了却没有行动,没有做到,这是让自己深以为耻的。
我想这个事,大家都应该清楚,说我们一个人不要说大话,但是真知道吗?未必!
因为如果你真知道了,那么你就不会不去做,而之所以没有能够行动来,正是说明我们还不是真正的知道。所有的知道都是践行出来的,是理论经过实践的验证,才成为自己的知行合一,才叫知道。
你做过多少,就真正知道多少。没做到的部分,也只是自己说说而已。我们要好好的琢磨琢磨这句话。
这里面不是要求我们就没有志向了,没有理想了,不是这个意思。是说我们有理想有目标,更要有行动,更要出成果,而不是在外面先说个大话,以先求得名誉或者利益,去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那一份荣宠,却不能够把它落实下去,最后就会成为笑柄。
别说别人对你不信服了,就是你自己心里没有愧疚吗?所以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小心,经过先思考,我真的准备做了吗?我能做到不?
如果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可以,那么不妨先给自己确定好目标,但是不要对外大肆宣扬,好像我已经是了,其实我们还在路上。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之后,我们今天再来学习新的一章。
这一章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牵扯到了儒家的三达德,就是三个非常重要的德行。我们要还是先来看原文。
❤️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就是孔子给自己做了一个自我评价,子贡做了一个呼应。孔子有一天自我感叹,这肯定是和学生们在一起聊天吗?并记录下来了。
孔子说学问修养合于君子的标准有3个必要条件,我都没有做到。接下来他又说,具体的三条分别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听完评论说,这三条老师都做到了,大家不要真的相信老夫子说的话,他只是自我谦虚,不肯标榜自己而已。
我们先来说一说仁者不忧是什么意思呢?
先说仁,什么是仁呢?孔子以前做过解释,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也就是说一个仁者,他首先能够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爱别人,爱人,不单是爱人,而且也珍惜物品,有仁德的人他是没有忧烦的,那就意味着什么呀,只有快乐呀!那怎么个没有忧烦法呢?
就是从大而言之,对于国家天下发生的事情都能够做到无忧,能想办法解决的那就想办法解决。如果没有办法解决,也能够坦然处之、接受。
对于个人的事来说更多了,人生都在忧患中,人很多都每天在忧愁之中,可仁者的修养可以超越物质环境的羁绊,而达到乐天知命的不忧境界。
就像我们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安贫乐道。
第二个就是智者不惑,就是真正有高度智慧的人,他没有难题不能解开,没有迷惑怀疑之处。上至宇宙,下至个人,都能够了然于心。
当然这句话说的有点绝对,世上有无尽的探索空间。
还有一种解释是什么呢?就是不被外界的东西所诱惑。比如说名利、金钱、美女等等等等,被他们所诱惑和吸引,以至于丧失了自己的基本思维判断。
最后一句是勇者不惧,就是只要公义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荡,人生没有什么恐惧。
孟子有一句话:公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一个书生面对着敌方十万大军敢于挺身而出,与对方进行交涉,置生死于不顾,那就是大仁大义了!
简单的把这三句话都解释完毕,我们再来具体的更加详尽的解释学习第一句。
为什么呢?因为仁,其实就包含了智和勇。不忧也包含了不惑和不惧,因为忧本身就是惑和惧。
张居正曾经解释:仁则心德浑全,私欲净尽,凡穷通得丧,皆不足以累其心,故不忧。
那到底心德如何浑全呢?私欲净尽我相信一般人看了以后就不想学了,说我私欲净尽了,学它干嘛呢?不想私欲净尽呀!再说张居正他老人家也没有啊!他排场大的很,而且他也很多财富,还有很多美女。
说张居正也没有做到,那自己没做到的事干嘛要讲呢?我们再来具体的剖析一下。
这里说到的不忧,关键在于两点,一个是无我,其实也就是利他。第二个是接受。无我就是关心他人多过关心自己,就是稻盛和夫说的利他。
如果参加过剽悍江湖行动营的人,都知道猫叔有一句名言,是他自己总结提炼出来的,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
其实这句话老早我们的老祖宗就说出来了,都已经点名了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大家把这个利己和利他,不要放在对立面,说我立己就不能利他,利他就无法利己,其实不是的。
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当你能够给别人提供价值的时候,这就是利他,而给别人提供价值,别人自然而然的就会心甘情愿的给你付费,买你的产品,接受你的咨询,就会给你付出报酬,其实就是利己。
或者说对你的赞誉、推崇、尊敬、祝福,这都是利己。
大家可以想一想,当大家都希望你好的时候,都非常愿意买你的产品,接受你的服务,都心甘情愿的去付费来学习的时候,你还会缺乏名声和金钱吗?
无我利他的境界,只是读书,往往是体验不到的,需要在自己的践行中去怔悟。
比如说很多企业家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可能并没有那么大的胸怀和抱负,就是想自己找点事干,先养家糊口,照顾好自己。等他企业慢慢做好做大,也招了很多人,成就了很多人的时候,心胸也就随之开阔起来了。
因为自己已经自我满足了,该有的都有了,看到能够让更多的人有饭吃,影响了更多人,所以就更加好的想去把自己的产品做的更好,有更多的人来一起做这件事,来服务更多的人,所以理想也就大了。
你看现在这些做的大的企业,百年企业他们真正的是解决了人民的问题,从而也就成就了自己。由于对自己的得失,看得不那么重要,所以他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忧愁了。这个境界一般人是达不到的,因此你不理解,认为这是说漂亮话,这个就看你自己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了?
如果你真的想真的做,你就能体会。如果说你不相信,那也没得说!你心中没有这种格局,你当然不信了。
这和你是一个井底之蛙,你就不知道外面也有广阔的天地,是一个道理的。
仁者不忧的第二条就是接受。接受还是为小三条,分别是接受结果,第二个接受自己,第三是接受他人。
什么是接受结果呢?就是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能够坦然对之。成功了固然可喜,失败了亦不忧虑,能够接受失败,才是修养。
在这里给大家举例子,王阳明第一次去参加科举考试,本来他的文章非常之好,可是却没有中榜,为什么呢?这里面有很多主客观原因。
我记得当时是被来就是从五经中你选一个经、典去做就好了。你把它回答好了以后,主考官看到你的才学,自然而然的就会录取你。
因为王阳明真的是太出色了,哪知道这位圣人想做一个天下第一前无古人的事情,就是五经的五个试卷,他都要做,都要把它做完。
结果把他快累死了,终于才算完成。可是这到了主考官那里,却认为他哗众取宠,刻意表现自己,因此落榜了!
碰到这种情况,一般人肯定会捶胸跺足,悔恨不迭。而王阳明说什么呢?我不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而动心为耻。
没考中就没考中,有什么大不了的,以后再考就是了。这次既然是聪明自作主张,那我下次注意就是了。
后来王阳明就考了第二次,还是没有考中,又是出于另外一个其他原因,我们就不多说了!
第三次好像是才真正的考上,按说他应该是状元,但因为他父亲是状元,再让他得状元,他家族就太荣宠了,因此就给他名次靠后了一些。
君子素其位而行,能够随遇而安,无论贫富得失,无论能否是获得这种名利都不动心。
所以仁者的心得浑全,在于凡事付出努力,接受结果。我们的忧,往往都是因为在心理上不接受,行动上又不能改变付出努力,接受结果保持安心。
孟子说的:夭寿不二,寿命长短都能接受,都不改变,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死亡都接受,那还有什么忧愁啊?
兵法讲: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说接受死亡,如果你连死都不怕,然后你才能够真正的放下所有,全力以赴的去和对方拼搏,才能够真正的胜利。
这里面有两个例子,一个是韩国电影《鸣梁海战》里面,日军大军压境,韩军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这个时候将士们吓得发抖,一起去找主帅李舜臣说:将军,我们怎么办?难道我们就要死了吗?
李舜臣说:你们还想活吗?明天我们都会死!
然后把营房全烧了,反正死了也不需要营房。他就是要大家接受死亡的结果,这样带着一群死士去作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反而生下来了。
还有谁的故事呢?像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其实都是如此。
我们不再忧愁的时候,自己怎么样的时候反而能够大胜仗。当然了,这个场景不是逼不得已,我们也不会轻易用它。
另外一个就是接受自己,就是我们认可自己,我努力了就好了,不要有太多的负面情绪。接受他人就是别人怎么样是别人的事情,不要要求别人过高,而要求自己过低。先要求好自己,至于他人是什么情况,那就看他们自己了。
时间到了,不过我想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是北大保安张俊成的故事。他有一个贫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初中就辍学,只能出去打工。
在机缘巧合之下,他被分到了北大,成为一个北大的保安。但是他人穷志不短,一直想立志改变命运和生活。
有一次在门口值班,由于不懂英语,一群外国人没带证件,想进北大,他不愿意,拦住了。那帮人就到成群结队的在对面,对他朝下竖了大拇指。
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屈辱,在悲愤的同时也反思自己,如果我会英语,还能至于如此吗?
由此他知耻而后勇,开始买书学习,每天只睡3个小时,认真的努力,结果在这期间,他遇到了一位贵人叫曹艳老师对他进行了指点,同时又送了他一个北大的听课证,让他能够有机会在学堂里面,接受正规的教育,还给他了一个北大成人高考的报名表让他来学习,结果他还真的是不负众望,在半年之内就考上了北大的成人高考,成为北大成人高考保安第一人,三年的时间就通过了学业。
而在他的影响下,北大成为一个保安学霸团,先后有500人在保安这个职位上考上了北大,甚至上了清华,还有的考了研究生,有的出了国。
他本人感恩回馈于社会,婉拒了北大的邀请,回到了山西长治当一个中学老师。在北大受到的关爱和学识,教育了更多的人。现在成为了一个学校的校长,底下有1300多人。
昨天我发过链接,好像是这里不接受抖音的链接,大家可以搜一搜北大保安。
这里面与今天有关系的就是他知耻而后勇,仁者爱人,把自己的话,自己得到的利益,得到的教育传递给更多像他这样家境贫寒的孩子,让他们因为教育而走上了人生的逆袭之路,从而打破了命运的桎梏,获得了新生。
好了,时间到了,今天这一章我们就学到这里,大家记住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谦虚说自己没有做到,其实在弟子们看来,他已经做到了,只是自谦而已。
也就是说,我们要以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是不要自满。
圣人如孔子尚且谦虚,我们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好了,这一章就到这里,明天早晨6点半我们来继续学习下一章。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具体什么意思呢?我们明天再在一起学习和交流,感谢大家的聆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