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导出现正向所欲行为,而非要求停止不当行为。老师可以清楚地告诉学生,希望学生上课专心,同时还可以仔细描述上课专心的模样(眼睛看着老师,抄写笔记,坐在座位上)甚至还可以提出,学生之前在班上表现专心的例外表现,如此,学生就能够更容易捕捉教师的意念,更容易地表现出老师所欲的行为。如果老师还能平和解释自己的动机,学生将能从其示范中同时效仿如何思考及如何表现特定良善行为的动机与具体步骤。
2.让青少年不要上网,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对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适应困难的青少年来说特别困难。他们的期待很容易造成青少年的压力,让他们觉得过于困难而自动放弃。而更加沉迷于上网的乐趣。我们可以重新定义辅导的方向。如何培养自我控制?如何减少上网的次数与时间如何与上网的欲望相处,但又不至于被此欲望控制。如何在上网的时间与其他生活重心之间建立平衡的机制?如何在上网以外的现实里,拥有同上网时的乐趣和成就等向度。这样的目标,才是青少年开始愿意尝试的起点。
3.当事人犯错背后的意图与需求,引发建设性的解决策略。SFBT认为,问题不是问题,是处理问题的方法才是问题。若能以开放的态度了解当事人犯错的动机,用什么样的建设性的方法才能真正有效达成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