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万象
地下,对于行走在地上的人来说是个神秘的领域。
曼哈顿地下是一排排矩形钢梁,构成地铁隧道的框架,另一些则支撑着由地铁所贯通的摩天大楼。凭借这片钢筋水泥的丛林便可一目了然,地上是一座人口密集、发达强盛的城市。
位于尼罗河岸边的开罗地下,则是被污染的水流一点点侵蚀的古老砖石建筑的地基。这里缺乏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仅有少数地铁和排污管道的干线尚在建设中。不难看出,开罗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且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
不可否认极少人有机会从地下去了解一座城市,其实城市像极了人体,支撑整体运作的内循环大都被藏在肉眼不易触及的地方,这些系统也不是一日建成的,改了又改最终合适,比较典型的要算芝加哥。
芝加哥这名字源自印第安语,翻译过来是臭烘烘的地方。因为芝加哥建在一片沼泽上,而且这片沼泽没有排水能力,解决排水的难题便耗费了这座城市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把定居地建在沼泽上似乎不是明智之举,但当时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极大满足了殖民者控制北美大陆的野心。
芝加哥靠肉类加工变成了小康城市,问题随之出现了,牲畜的残骸和其他废弃物被直接倾倒进芝加哥河,然后注入了作为城市饮用水源的密歇根湖。城市比湖面仅高几英尺,排泄系统引力不足,不能把垃圾“喂入”河流。疾病很快传播开来,仅1854年就有6%的市民死于霍乱和伤寒。
工程师埃利斯·S·切斯布拉夫提出了抬升城市街道的解决方案,不久芝加哥人便亲眼目睹了一场有趣而壮观的画面。城里最好的酒店特瑞蒙特被站在螺旋起重机上的千余名工人抬了起来,酒店六层楼高,客人还留在里面。很多建筑为求省事,直接把原来的一层楼变成了地下室,今天去芝加哥旅行仍能看到城市抬升的痕迹。
城市升高了,排污系统可以正常发挥作用,但垃圾并没有如愿被消耗掉,流行疾病依然横行。直到19世纪末,在政府资金支持下,人工修建了“环境卫生及航运运河”,这其实是一条28英里长的地下运河,如此才彻底改变了污染物的流向,不再污染饮用水源头。
作者亚历克斯·马歇尔作为《纽约城市》杂志的独立撰稿人因何会把视角放在城市地下呢,我猜想是不是地上生活形态已让追新求异的新闻人有些审美疲乏了,更有一种可能是他发现每个城市的地下都埋藏了一些“见不得光”的秘密,比如罗马地下,曾是宗教祭祀活动的密室。一个城市的地下往往隐含了城市个性的另一面,也许预示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