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中师记忆一一晓庄师范师生口述史》(立德树人育陶子)读后随笔

主编:刘大伟

分册主编:丁涛  陈诺
阅读时间:2022年5月27日~5月30日
阅读分享人:赵贵龙
【阅读背景】
5月25日,我到西善桥中心小学参加雨花台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对该校的素质教育综合督导,偶然间在晓师老同学西善桥中心小学校长陈其华的办公桌上看到两本书,是晓庄师范师生口述史,书名叫《一代中师记忆》,于是我随及翻看了起来,看到许多熟悉的名字,还见到我1981年9月至1984年7月晓师读书时一些老师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上竟然还有我,不知不觉就勾起了我对晓师三年求学经历的回忆。
当天晚上,我就在京东上下单购买了这套书,共3本,一本是《立德树人育陶子》,口述者主要是晓师的老师们,另外两本分别是《志谋专业坚道》《扎根乡村办教育》,口述者主要是晓师毕业的学生,这其中,%许多是省特级教师和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27日傍晚,我终于等到了这套书,很快从快递站取回,当晚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至此下午我读完了第一本一一《立德树人育陶子》,现分享如下:
【记忆之场】
吉祥庵、和燕路、荷花池、陶行知纪念馆、食堂、琴房、操场……当这些熟悉地名再次呈现在我眼前时,我对晓庄师范的记忆如同打开了闸门,奔涌而出。
为什么要做这一套书?主编刘大伟先生说,是因为一种情结,无法抹杀的中师情结;是一种情怀,是作者学术建设的一种情怀;甚至是一种信仰,是对陶行知先生的崇敬。
第一篇: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人生(口述人:程培元老师)
从晓庄的开始讲起。自己大学毕业后赴晓师报到时,所见所闻至今难忘,我感受到学校条件的简陋,但我不惧辛苦。当时的中师出人才,自己的付出换来了学生的成才,欣慰欣喜。特别是当班主任的日子,早起与学生一道跑步,抓学生的基本功,实践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培养出了许多优秀教师和小学校长。
程老师有感老教师的“传帮带”,晓师语文学科的叶树明、谢方泽、曹恩尧(曹老师也是我晓师时的班主任)、辛国俊等老师专业上都是非常强的,对自己帮助是很大的。
后来,我还参与了校史馆的筹建工作,对陶行知纪念馆了解较深。荷塘的幽静,图书馆的诱惑,食堂飘出的香味,操场上的身影,师生关系的融洽,一切都是满满的记忆。
第二篇:“晓庄菜农”的工作与生活(口述者:龚瑾老师)
学生时代的趣事:同学之间互相称呼打趣,城里人称农村的学生为“土豆”,农村的学生叫城里的学生“洋山芋”;池塘周边种菜,春夏秋都有收成,且塘泥即肥料;学生宿舍全是平房,是教室改的,学生分上下铺,一间宿舍能塞进30个人;饭是学生自己蒸,条件好的学生饭盒里加两块从家里带来的咸肉,和米一蒸,香味飘散,无比羡慕。
难忘师生情:晓庄老师传承了陶行知的仁爱之心,传帮带成为老师们的自觉行为。龚老师毕业后留校,曾有一段时间在图书馆工作,后来从事历史学科教学。在晓庄工作40年,经历过校内改革,感受过改革的力度和成效。
办新疆班,是龚老师参与的一项重要工作,从中了解了新疆学生的特点,掌握了与新疆学生沟通的方式,工作成效显著,得到上级表彰。
第三篇:厚重的晓庄,永远的诗篇(口述者:田宁老师)
初入晓庄。学校在很远的郊区吉祥庵,那时需坐1小时1班的8路汽车才能到。晓师的“犁宫”是我报到时开会的地方,“犁宫”旁是大礼堂,大礼堂两边挂的是郭沫若草书写的陶行知的标语一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当时,整个学校只有一幢20世纪70年代建的教学楼,其余全是老平房,绿化很好,空气新鲜。
教师的培养。一开始,学生招生大多是从高中招的,1981年后,基本上全招初中生了。晓师的年轻教师常到晓师附小去上“下水课”,有利于领悟课程,提升自己。我们培养学生时,关注的是学生全面的能力。
学校的管理很严格,晓师学生素质很高,8路车售票员看到学生上车,几眼就能分辨出来晓师的学生。学校教研组有优良的“传帮带”传统,老教师们以身作用,他们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着后辈,像凌铮、陈锡康、白耀庚等一大批优秀名师。
“多能一专”丰富了晓庄第一个五年制大专班的课程,“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的创立,我参与其中,见证了“南京晓庄学院”校名的由来,这也算是一致公认的一点贡献。
第四篇:以诚感人,以心待生(口述者:邱颂平老师)
考入晓师的10年前,到小舅那里度暑假,有缘去了趟晓师,10年后再次走进这里,竟然在这个学校工作了一辈子。
在晓师的学习生活。感受“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情和“爱满天下”的博大胸襟。第一代晓庄人姚爱兰英烈的事迹,让我肃然起敬。
晓师语文组的师资力量很强,老师们学养深厚、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严谨。当时师范生吃饭是免费的,8人一桌,学校建第一幢教学楼时,食堂腾出来做工人的宿舍,整个冬天,学生在操场上分饭菜,露天站着吃饭。
留校工作。晓师毕业,我留校,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我担任过872班、903班的班主任,教过文选与写作和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后来,与其他老师一道,承担了1998、1999、2000级三届共8个班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学校非常重视抓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每一位晓师学生都要经过严格的各种基本功考核,通过了才能毕业。
教学相长,互相成就。学生是非常懂道理的,非常尊重老师,如江和平、赵强、丁青等一些学生,既专业发展有成就,又尊敬老师常帮忙。做教师,教育学生是要讲艺术的,以理服人,用情感人是育人的基本方法,教师看到学生出了问题,不能光批评学生做错了,而是要与学生沟通,让学生说明情况、解释原因,帮助学生分析什么原因造成错误,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教给学生一种方法。
前辈对我的影响。晓师的老教师对我的影响很大,叶树明校长、谢方泽校长、辛国俊老师、曹恩尧老师、钱仁老师、邓薇老师、邱训平老师等,他们各有特点,都有智慧,对我的帮助尤其是专业发展上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第五篇:秉承师恩,琢玉不止(口述者:王向友老师)
命运带我走进晓庄。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报了南京师范大学,落榜转报晓庄师范,被录取,然半月后高校扩招,入围南师大,但先进了晓庄,没被扩招入南师,于是进晓师读书,后留校教书。主要承担美术教学任务。
老一辈教师点起引路灯。我参加了全省中师美术教材和全国中师美术教材绘画这一辑的编写,当时有晓师老教师罗仲基引路。晓庄的美术组有很多权威人士:有全国漫画大师刘元,有教中国画的李可染的亲妹妹李畹,还有徐悲鸿的学生罗仲基,晓师这些老一辈的教师在全国很有名望。
在晓庄耕耘的日子。住在学校有诸多好处,与学生一道跑步晨练,工作之余与老朋友交流,陪老师看博物馆,画画、写字,与绘画友人切磋欣赏画作。2005年前教美术课,之后美术学院从晓庄搬到方山校区后就不再教书,有段时间当后勤管理科科长,管校办工厂、食堂和学校的绿化规划。
我很怀念住在晓庄的日子,教书育人是快乐的。我教的学生不乏名人能人,沈敬东、徐纯阳、李莉、膝涛、周明、程学贵、李越胜等就是其中的代表。还有,陶行知纪念馆的建设,我参加了五次,每次都尽心尽力,不计时间、不计报酬,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第六篇:平凡的工作,朴实的一生(口述者:巫钟英老师)
曾经的艰苦与荣誉。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在南京晓庄师范工作,当时很多同届毕业生去了苏北或被分到企业,相较而言我是幸运的。晓师当时的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好在我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对分配工作也没有任何要求,服从组织安排,分到哪里就到哪里工作。
刚工作时,是在大食堂吃饭,住的地方是花房改造的房子,学校全是平房,没有楼房。那时还参与辅导农民识字、扫除文盲工作,除了教学,还曾到八卦洲劳动。1985年后,我从事了校级行政工作,一干就是10年,当时工作也很有魄力。
晓庄毕业生为何吃香。学校坚持陶行知思想教育,经常开展“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活动,自生轮流管理班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晓师对教学基本功抓得比较紧,学生培养得比较好,因此晓师学生很受欢迎。
退休晓庄仍相伴。我先后当过8个班的班主任,我跟学生相处也比较容易,感情很好。我1998年正式退休,在退协支部任组织委,做些离退休的教职工的工作,有时还爹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
第七篇:我在晓庄的一辈子(口述者:夏俊生老师)
刚来晓庄时。1962年,晓庄没有自己的汽车,只有骡车,校园里有河,有荷花塘,竹篓汉到塘里,捞上来会收获满满的鱼,龙虾也满校园爬。当时的校长是季振,他对师生要求都很严格。
我的些许贡献与荣誉。晓师招了两届高中生和初中生,是我负责的。三个高中班、十几个初中班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也都是我安排的。省教育厅成立中师函授中心组,由晓师负责落实,于是市教育局成主了晓庄师范进修处,我就到进修处工作,同时还担任晓师的数学课教学。
让他们都考不及格。市教育局下发通知,要求全市无中师学历的教师参加进修,很多小学教师对此抵触,情绪很大,说都是老高中毕业生,已经达到了中等师范的水平,不愿参加进修。市教育局想了一个办法,出一张试卷,这些教师参加水平考试,及格就不用参加进修。于是,我命制了初等数学卷,命题不超纲,而考出的结果是没有一个人及格,就这样,所有无中师文凭的教师都参加进修。
身兼数职,平衡时间。我任晓师大专班的高等数学教学,负责省、市数学中心组工作,后来负责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下的语、数、教育理论中心组,组织编写小学教师的大专自学教材,合计约十几本。
在晓师工作多年,我做了很多工作,但在晓庄师范没有担任什么职务。
第八篇:在陶行知创办的学校学习并践行陶行知思想(口述者:陈锡康老师)
学生时代心存感激,迎面阳光。我生于江苏省的松江专区的一个县,这个县现为上海市嘉定区。高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省晓庄师范学校。我对组织是非常感激的,因为组织上看到了我的表现,没有因为我的出身不好的背景而影响分配工作。
感激而自豪地进入晓庄工作。第一次到晓庄,我很激动,那是由于对陶行知先生的崇敬,被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伟大而打动。虽然当时晓师的条件非常艰苦,简陋的平房,篱笆、铁丝网做的围墙,很矮的琴房,几个风琴,没有体育馆,没有音乐楼,唯一的一间实验室,实验仪器也很少。
教师集体宿舍,三个人住一间,没有卫生间。平时上下学要等一小时一班的8路车,通勤非常不方便,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困难都克服了。
学生都住平房,没有楼房,没有电风扇,也没有空调,夏天很热,几十个学生睡在一间房里,热得吃不消,直到7月放假才能解脱。
晓师的食堂还是不错的。晓师自己有田,可以种菜、种粮食,还可以养猪,食堂的伙食挺好的。那时,师生吃饭已开始定量,大家吃饭大多数是站着吃。
充实的工作日常。我主要教化学课程,也承担班主任工作。从1960年到1966年我都住在晓庄,星期六下午回家。晓庄氛围好,学生比较淳朴。师生关系融恰。
晓庄的老师非常敬业,下班后基本上会辅导学生,之后还要备课到大概11点之前。在学生培养方面,重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教育,在各种活动中渗透。我担任班主任的班的毕业的学生,在南京的教育界非常受欢迎,还有白耀庚老师的学生也很吃香。我的学生中,特级教师和做领导的都比较多。
对学生培养的探索。1979年,我从教师岗位调整到教导处主任的岗位,这一年,我入了党。在教务处工作期间,我主要探索了三个问题:一是培养学生的具体做法到学校整体推进的项目;二是探索面向小学的问题;三是探索与基本功训练有关的问题。
对教师培养的探索。抓师资的来源,在高校挑选教师;抓青年教师进晓师后的传帮带,严格要求青年教师;抓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切实过好关。在业务上面,我参加了教材编写工作,写了几篇文章,高级职称第二批次评上,后来担任中专校中师系列高级职称评委。
生命不止,奉献不息。1999年,我刚退休那年,学校派我作为晓师全权代表,与南大协商办金陵学院,工作了三年,后来,田宁老师到南京实验国际学校当校长,把我请过去担任副校长,负责教学管理工作,直到我70岁的时候退了下来。
第九篇:晓庄的恩情高如天(口述者:赵干老师)
命运以痛吻我,晓庄报我以歌。我出生在农村贫困家庭,从小因腿残疾几度辍学,童年是痛苦的。中学毕业时,虽然成绩是第一名,到南京报考师范,未披录取,咨询市教育局,原因是腿疾。后来,报晓师,又因为这个原因,晓师纠结是否录取,请示市教育局后,最终破格录取。我很感激,晓庄拥抱了我,我感到幸运。
珍惜自己拥有的幸运。到了晓庄学习,能当了班级团支部书记,师范二年级时,我入了党,陈学友是我的入党介绍人。1963年,我的腿病又犯了,后经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治疗,腿治好了,走路比原来要好很多。如果我不是一名教师、没有公费医疗的话,那是不可能好的。
我在晓庄附小干的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逐步寻找资金,解决了学校发展的问题。学校新盖了一栋大楼,这是我们到新联机械厂苦口婆心“化缘”来的。第二件事,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组织老师们学习,培养骨干教师,周昌宝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第三件事,是向市教育局争取,把附小变成市教育局的直属学校,后来真的如愿。
学无止境,当好榜样。1981年,我开始参加江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初次报名考了两门,成绩优异,都是90分以上,在南京市列第一名。经过几年努力,12门课程平均每门80分,顺利取得大专文凭。
我们的学生人人夸。晓师的学生,一口好普通话、一手好粉笔字、一手好琴,学生出去就能用。晓师生的音、体、美特长也是经得起考核的。另外,晓师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动手能力都很好,学生爱劳动,心中装着陶行知教育思想,走到哪里,传播到那里。
退休时光,发挥余热。1995年我退休了,还继续做贡献。留在学校,参与教学,同时在南京卫生学校,兼一点教学工作。另外,在退休协会,参与一些工作,继续奉献自己,关心两代人,担任过二分会的副会长、会长的职务。
第十篇:从“学陶”到“布陶”(口述者:汤翠英老师)
全力以赴请师资进晓庄。1977年,我离开工作了13年的迈皋桥中学,来到晓庄师范工作,担任人事秘和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日常事务,特别是人事工作。
晓师要发展三个专业学科,音乐、美术和体育,最大的问题是师资。
音乐组,当时只有王问奇前辈,后来担任学校副校长,是南京音乐界的权威,另一位是陈天研。但音乐组要教民乐但没有教师,党总支研究之后,我跑了四次,把下放到江都的费承铿老师请了回来。后来,我还请回了声乐教师蒋若、张怡美教师。
美术组、体育组也是如此,美术专业的庄弘醒、陈衣风、李畹等,通过努力,都被调到晓师任教。美术专业组的第一届学生王家友,也是我看中后留校的。体育组的田老师、何老师,也是陆续调到晓师工作的。
结缘一一走近陶行知。我原是一个“陶肓”,对于陶行知一窍不通,但后来走上了宣传陶行知的道路。起因原来是代表学校参加了淮安新安小学的校庆,该校称晓庄师范为“姥姥的学校”,因为创办新安小学的校长汪达之的母校就是晓庄师范。
日本陶行知研究专家访问晓庄。为迎接日本陶行知研究专家斋滕秋男来南京参观陶行知纪念馆,市教育局通知我们提前准备。于是,我们到文保会找材料,最后以借的形式取回材料,供参观时使用。
斋滕先生参观后,我们成立了陶行知研究小组,当时的《文汇报》发了一则消息:中国第一个陶行知研究小组在晓庄师范成立了。晓庄师范发了文件,成立了一个小组,而后决定成立陶行知研究室。
由此,开始搜集、整理关于陶行知的资料,看陶行知先生的著作。学校集中辛国俊、王治、刘大康和我编写陶行知文集。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把这本80多万字的著作编了出来,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那个时候,一本书只卖2块5毛钱,精装本向全国、全世界发行,影响很大。
陶行知研究实践基地的建设。1981年,晓师学生杨瑞清、李亮毕业后,分配到江浦五里村五里小学,办一个行知实验班,后来发展为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行知小学一一江浦五里小学。后来,一批又一批的行知班诞生,这样坚持了10年。
立足晓庄,面向师范,服务社会。南京市投资4万元,在晓师建立了一个陶行知纪念馆,1985年开馆。1991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发电总厂的工人捐款6万元,请雕塑家博杰设计并雕塑了一尊陶行知塑像,赠送给了晓庄。
立足晓庄,一是抓杨瑞清、李亮他们走的这条路径;二是推行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我们宣传“小陶子”,我们培养“小陶子”,传播陶行知思想。
漫漫“布陶”路。我用卡片等材料做教具,采用书法等方式宣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我的第二个方法是办班,先后办了上百期,我去讲课,在研究陶行知的队伍中寻找培训教师,培养尖子、精英。在此基础上组织讲师团,宣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把“学陶”“布陶”引向深入,让行知思想发扬光大,走进千家万户!

                      2022年5月31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271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75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51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53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5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4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0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6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78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1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3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7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