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对于神州大地而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意思是说小寒处于农历十二月的前半程,天气虽寒,却尚未到达顶点,所以叫小寒。从字面意思理解的话,大寒应该冷于小寒,但综合来看,小寒时节往往是最低气温分布最多的节气,这跟大暑和小暑哪个更热一样,仿佛不分出胜负就显示不出节气地位一样,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较真品性。而人们所真正关心的是这个节气带给人们的各方面影响,对于古人来说,气温这些硬指标他们是不考虑的,而是将地面的结冰程度作为衡量标准。小寒节气的低气温,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寒潮,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从辩证的观点看,寒潮带给人们低温的同时,也冻死了田野里的害虫和病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唐代诗人元稹的诗词中这样描述小寒:“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黄钟大吕是我国古代十二律中的头两个音律,黄钟对应子月十一月,大吕对应十二月,所以说小寒连大吕。古代十二音律: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中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
一候“雁北乡”。这里的“乡”,有地域和归向之义。我国古人认为,候鸟中的大雁是顺阴阳而迁徙,小寒时节阳气已生,大雁开始由南向北迁徙。由于我们现在不知道古人当年观察大雁北迁的地点及具体气候,因而不能说古人的这一认识不正确,但按照我们现在的观察,大雁北迁主要在立春前后,而且由于气候及自然环境的变化,有些大雁秋冬之季并没有南迁很远,而是停落在华中、甚至中原地区过冬。在南方人看来,这些地区就属于北方了。小寒时节,在这里过冬的大雁暂时还不会离开。不过,古人又说过:“雁将避热而回,今则乡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小时在家乡,寒露与霜降前后,总能看到“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雁阵南飞,大地回春之际,又见如此雁阵北飞,半夜里睡在床上,仍会听到大雁从山村上空飞过时的美妙叫声。它们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性、规则性、集体团结性的非常可爱的生灵。
二候“鹊始巢”。此候是说,时到小寒,北方到处都可以见到喜鹊,喜鹊感受阳气而开始筑巢了。古人的这一观察,与今天的实际虽有差别,但也有基本一致的地方。在华中、中原乃至华北地区,今天的喜鹊基本算不上候鸟,即便冬天,它也不往南迁徙。例如在我的湖北省大悟县家乡,冬天里喜鹊仍然很多很活跃,我家后山和门前的大树上,总有喜鹊飞来飞去,喳喳欢叫。即便雪幕之中,仍能看到喜鹊穿梭的身影。它们衔细枝搭结新的窝巢,一般也要在立春前后开始。我国古人说道:“喜鹊也,鹊巢之门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你不要小看了喜鹊,它能按照“天元”(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四柱天干)及阴阳五行之理,按“来年之节气”营造自己的窝巢,并将窝巢的进出口朝向“太岁”。太岁,一种肉灵芝物质,古人这里所说的太岁,乃是方向概念,指东南方,视为吉向。我曾在家乡观察喜鹊窝巢的进出口方向,基本都是朝着东南方。这与人类的生活习性基本相同,农村人的住房大都也是坐北朝南、背阴朝阳而建,以便更好地采光,接受更多的阳气。
三候“雉始雊”。雉(音稚),尾长羽美的野鸡,我国古人认为的“文明之禽,阳气之鸟”;雊(音购),指野鸡鸣叫。我国古人认为,小寒节气之后,接近四九之时节,山上的野鸡会感受阳气而雌雄同鸣。曾经的家乡,山上有很多野鸡,我家四周的山上都有,但雌性野鸡一般不叫,雄性野鸡为求偶才发出响亮而动人的鸣叫。每到春意渐浓,草木还阳,天刚放亮的清晨,在晨露与清香之中,就有雄性野鸡站在朝阳的山头或高坡、巨石上,高叫两声并嘭嘭地拍打翅膀(那是城里孩子永远也听不到的美妙声音)。所以,古人这里所认为的野鸡“感阳而鸣”是对的,只是雌雄同鸣及时差上有点小的出入。也许在古代的环境里,野鸡就是在小寒交大寒之际就会开始鸣叫。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特征,总会有时间上、地域上的不同。而此时严寒正盛,年味却是越来越浓,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货,置办新衣服,杀鸡宰羊,准备迎接中国最大的节日—春节。这些在过去极为兴盛的年味,随着时代的变化已经被冲击,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对待美好节日和生活的那份期待和向往,却始终在我国国民心中不曾改变,那份关怀和孝道,支撑着国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在这个节气里,有一个北方人非常重要的节日,腊八节,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构成了人们在这个节日的主食。金庸先生在《侠客行》中将腊八节气与江湖恩怨相结合,喝腊八粥成为惩恶扬善的基调。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而顿悟的这天,正好是腊八节,这也成为佛教信徒的重大节日。雍正皇帝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腊八粥不仅是时令美食,更是养生佳品,尤其适合在寒冷的天气里补中益气,保养脾胃。所以小寒养生,首推食粥。我国古人称“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认为吃粥可以延年益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
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中曾这样写道:“三月花开时,风鸣花信风。”所谓花信风是指在特定时节会盛开的特定花,而应着这种花的花期而来的风,就是花信风。风有信,所以有德行,如期而来,花有信,所以有灵气,迎风盛开,所以古人将小寒到谷雨的八个节气划为二十四候,应二十四种花,称“二十四番花信风”。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荫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和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大自然的一种节律现象叫做物候。《诗经》记载的“四月秀罗、五月鸣蜩”、“七月流火”、“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等等,都是物候的体现。陆游《游前山》也有“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的关于花信风的描绘。而对应小寒的花,就是梅花,山茶和水仙。“风裁日染开仙囿,百花色死猩血谬。今朝一朵堕阶前,应有看人怨孙秀。”“浅为玉茗深都胜,大曰山茶小树红。名誉漫多朋援少,年年身在雪霜中。”小寒节气下的严寒没有摧折山茶的成长,反而山茶愈挫愈勇,成为这个节气的典型物候。孔子说过,虽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天寒地冻之下,松柏常青,中正刚直的品性一览无余。因此是诗歌可以传情,传性。它的四种功能,影响着我们的品评和鉴赏,兴,观,群,怨。兴,即诗歌通过意象,向读者传达一种感发生命的力量,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中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得失和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互相交流感情,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由松柏之后凋,想到人的这种凛然气节,厚积薄发,对此后的文学创作意义重大。
关于小寒食俗,全国各地均有不同表现。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是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埋于地表以下,以粪肥覆盖,尽量阻隔空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
旧时的南京人,对小寒颇重视,小寒节气多煮菜饭吃。各家根据不同的口味喜好,有的用矮脚黄青菜和咸肉片、香肠片与糯米一起煮成菜饭;有的用板鸭丁与糯米一起煮食,菜饭十分香鲜可口。
每年小寒前后,是东北吉林省松源市境内查干湖凿冰冬捕的时候。查干湖冬捕,是一种传统的渔业习俗,自辽金时期开始,至今享有盛名,始终显得神奇、神秘与神圣,是“吉林八景”之一。冬捕开始的祭祀仪式上,盛装的蒙古族姑娘为渔工们献上奶干,喇嘛将怀抱的供品递给“渔把头”,逐一摆放在供桌上,然后跪拜焚香,并由“渔把头”高捧酒碗,朗诵祭湖词:“长生天,先祖之灵,庇护众生,求昌盛,求繁荣;查干湖呵,天父的神镜,查干湖呵,地母的眼睛,万物生灵,永续繁衍……”一网十多万斤、几十万斤的大鲜鱼,令人喜不自禁,人们无不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在近年来的相关电视新闻里看到,冒着严寒前往观看冬捕的游客成千上万,很多人抢着购买冬捕的大鲜鱼,图的就是吉利和喜气。
传统医学认为:“寒为冬季的主气。”小寒又是一年之中相对寒冷的节气,寒为阴邪,易伤人体,因此在小寒养生就是以抗寒补阳为主。冬日里万物敛藏,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敛,以润五脏。中医理论认为,滋补分为四类,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对于动后冒虚汗,精神疲乏则以补气为主,头昏眼花,面色微黄,嘴唇苍白则是以补血为主,对于夜间盗汗,手足心热两颊潮红则以补阴为主,对于手足冰冷,怕冷腰酸则以补阳为主,兼而采之,保持阴阳协调,方是养生正道,而不管如何养生,都是以提高免疫力为主要原则,若是每天动也不动,那就是铁打的身体也是无用。
小寒,标志着中原大地将进入最寒冷的日子,它羡慕过小满,也嫉妒过白露,但总算是耐住了属于自己的严寒,开始心平气和的迎接雪花冰融之时,抽芽的第一抹春色。毕竟岁末将至,新岁即将开始,只道是小寒料峭,一番春意换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