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说学以致用,就是学到的知识或者技能,要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用得上,这样才有价值,有意义。
遗憾的是,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明明以前学过或了解过,但在需要的时候,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想,就是因为缺乏系统性:知识也好,技能也罢,没有放入一个到框架中,相互连接。也就是没有建立好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学的再多也是零散的,因为没有建立相关的索引,以至于当你需要的时候在大脑里怎么也搜索不到。
由此想到,近期秋叶大叔在简书上发布的文章《你是松鼠型,还是蜜蜂型学习模式?》
蜜蜂的习惯是在采蜜前,先把蜂巢的框架搭好,然后努力采蜜,消化,分泌蜜蜡一点点把蜂巢的框架完善,这样蜂巢越来越完善,可以容纳越来越多的蜜蜂(你可以理解为新蜜蜂是新的知识),而且熟悉蜂巢结构后,每个蜜蜂都很容易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蜂群大也不可怕。
松鼠的习惯是在冬天来临前,到处捡松塔,看到松塔就去搬,然后放在自己觉得还比较安全的树洞里,放了很多很多。到了冬天来的时候,很多松鼠已经忘记了自己把松塔到底储存在哪里了,只能吃到离自己最近的几个树洞的存粮。
我们很多时候就是太急躁,总是三分钟热度,什么都想学,却又是囫囵吞枣,结果就像松鼠一样,虽然勤奋,却所得有限。
向蜜蜂学习,先从简单基础的东西搭框架,理清自己学习的路径,一点点积累,一次解决好一个小目标,虽然貌似进度比较慢,但年复一年,所得也会很可观。
听上去很美好,但应该怎么做?
我觉得,学习之前明确目标很重要:我想学到什么,目的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去寻找学习途径:相关的书籍,专业的培训课程,相关领域的专家,在网络上或现实中找到有相同目标的朋友组成学习圈互相促进,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以阅读为例,我过去总是习惯把一本书从头看到尾,以为自己看明白了,但其实只是看了而已。让我复述,却是疙疙瘩瘩说不清楚。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把书中的主旨,要点,关键词梳理出来,结果看完了整本书,最多对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有印象。
所以说判断一本书有没有理解,有两个办法:
一是能不能复述,就是假设让你向一个人介绍这本书,你该怎么说?是否说得清楚?
二是能不能提出问题:这本书的观点是不是有道理?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观点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推导过程是否严谨,存在什么局限,所用的实例是否得当,我能找出反例吗?
同理,想做到学以致用,也要在事先下功夫:平时学到了知识或是技能,就要思考,这个在什么场景下可以用的上?这就是建立索引,以后再遇到相应的场景,就能回忆起来。
对于学习心得应该及时做好笔记,还要经常进行回顾反思,同样要有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因此,我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就是三个“勤”:勤学(带着问题学),勤练(应用到实际中去),勤于写作(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思考过程,实践成效,及时地记录总结)。
“学以致用”,就是这么来的!当然,是否有效,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去亲身实践。
读者朋友,你是如何认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