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效应①,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安慰剂效应针对一些偏重主观性质的病患(例如头痛、胃痛、哮喘、敏感、压力等)比较有效。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安慰剂未必能起到真正又持久的疗效,而真正意义上的治疗却会被耽误。所以,有病还是得去医院,要正确对待,不能单纯地依靠自我宽慰,或是向外界寻求“安慰剂”。
实例一:
几个很少接触乡村环境的城里人到野外郊游,到达山腰时,他们为眼前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地和迷人的风景所深深吸引。休息时,其中一人很高兴地接过同伴递过来的水壶喝了一口水,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山里的水真甜,城里的水跟这儿真是没法比。水壶的主人听罢笑了起来,他说,壶里的水是城市里最普通的水,是出发前从家里的自来水管接的。
思考一:
我们在对现实进行分析的时候,很明显地搀杂了很多个人因素,包括我们的期望、经验和信念等。但是大多时候,理智且有利于未来的判断,需要在我们抛弃部分个人因素的情况下才能得出。
实例二:
科学家在实验对象身上制造疼痛,然后使用吗啡控制这种疼痛。一天这样做几次,连续进行几天,直到实验的最后一天,用生理盐水取代吗啡溶液。猜猜发生了什么?像吗啡一样,生理盐水也有效地抑制了实验对象的疼痛。
思考二:
1、从心理反馈到生理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在面对不幸的时候,应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希望往往在下一刻。
2、同时也要警惕自己的这种心态,不要因为一时的“安慰”而忘记自己的身体状况。
3、也要防止江湖医生和巫医术士(或是卖假药的)利用病人安慰剂效应特点,施展其术。
注释①:
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将安慰”)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提出,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试者期望效应。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 (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反安慰剂效应(拉丁文nocebo解“我将伤害”)可以使用检测安慰剂效应相同的方法检测出来。
——本文主体参考《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