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里有句非常经典的句子: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也许,我们生活中确实处处都有“围城”,事业、爱情、家庭、学习、生活,都与这一座座围城紧密相关。
曾经,我也这样以为,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实。可当爱恨情仇渐渐远去,鸡毛蒜皮开出了花儿,我听到了一个遥远的声音:为什么城外的人想冲进来?为什么城里的人又想逃出去?为什么明明是你的幸福,却往往是在别人的眼睛里?……
在城外的时候,你的心已冲进了城里;在城里的时候,你的心又跑到了城外。原来,我们匆匆忙忙,却不知道自己的心❤究竟去了哪儿。
你的心,是否也丢了?而这,究竟是身体没跟上心灵?还是心灵没跟上身体?
曾经看过一部外国影片,一个挑夫挑着一个担子,急匆匆地赶路。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了下来。别人问他:你为什么突然不走了?
他说:我的灵魂跟不上了,我要等等我的灵魂。
是啊,我们都来去匆匆,现在和将来,我们拿什么抚慰内心?走得太快,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白岩松在《等一等我的灵魂》里说: 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标很细化,小康、温饱、翻两番,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个个体,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
当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可是我们也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紧张、焦虑、不安、恐惧……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为什么会感觉不快乐?这个时候,和谐社会的目标被提了出来。
其实,这是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力图让人们更靠近幸福的举动。不过,就在为此而努力的同时,一个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
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这又回到了那经典的三个问题: 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将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急需答案。
据说,有一个原始的古老部落,他们长期迁徙,居无定所,却有一个坚持不懈的习惯,每走两天就停下来休息一天,世代不变。有人不解,年迈的部落首领解释说,我们的脚步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走两天歇一天,就是为了等待我们的灵魂。
朋友的到来,没有预约,如同空降,带给我满满的惊喜和感动。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虽然我们很久很久未联系,也没有见面,可是却感觉我们好像从未分离过,也不是生活在天南地北两个不同的城市。
那种突然涌动的温馨,就像一片片舒展着的茶尖,碧绿了我们的心情,甜蜜了我们曾经的梦想。那一刻,我们仿佛照见了彼此的心灵。
感恩朋友不远千里,还特意为我挑选了一串手链,这手链,不仅是装饰,更是祈福平安,镇定心志。
最远的旅行,是从自己的身体到自己的心,是从一个人的心走到另一个人的心。
围城?哪儿来的围城!心好,一切皆好!
我问心:什么是幸福?
心说:身心安顿,就是幸福!
幸福,本无关名利或者财富!
我问心:我身体安然,只是如何让心安顿?
心说:心中有牵绊,自然就不自由,不自由,如何能安顿?
我问心:心在红尘走,如何能不牵绊?
心说:心,若不为形役,即为自由!
我问心:心在形中,如何能不被形役?
心说:形,只是承载心的躯壳;
犹如,万斤肉身只为一缕气息;
心又说:心,又是感受生活的容器,
把酸甜苦辣尝受,然后一笑而过!
我问心:为何要一笑而过?
心说:身不过百年,瞬息而过;
如梦一场,何必当真。
何况,那心中千百滋味也不过是寻常
背负被那被复制的滋味又为何?
再况,身的奔波,本为成全心的自由
怎可,让身之一切,成为缚心的枷锁
我问心:如何能一笑而过?
心说:名利得失皆如平衡木
得之,又盼;不得,又伤
红尘之大,不过是那诱惑之大
安于自己的一箪食,一瓢饮
就不会为隔壁的满汗全席而垂涎
红尘之痛,不过是那心之摇摆之痛
心,若成粘泥絮, 怎会追逐东风上下狂?
我问心:心,如何能成粘泥絮?
心说:若身知,名利之不可偶得能释然者,为一境;
若身知,名利得之又如何不过是俗人俗事之超然者,为二境;
若身知,名利如云烟,虚幻不真我心定我境之安然者,为三境。
我问心:心大,还是世界大?
心说:世界再大,由心感知;
心在,则世界在;世界,是心的镜像。
我又问:我们来到世界,为了走向哪里?
心说:人毕生只架一座桥——不同的只是,
是从我走向世界,还是从我走向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