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启发:
Elton:
《伟大指挥家》(Ⅱ)
【美国】勋伯格(《纽约时报》乐评人。)
1.指挥和指挥棒的历史
1.1今天,指挥的首要功能是诠释音乐,也就是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出来,但这是直到19世纪才有的现象,在那以前,指挥最主要的工作是打拍子,也就是一种让音乐稳步进行的真人节拍器。
1.2有音乐的地方就有节奏,有节奏就能引起人身体明显的反应,听众感受到节奏时会自然地踮脚、摇晃身体、挥舞手臂,所以,当一群人聚在一起演奏或歌唱时,就需要有一个人让所有人都按照统一的节奏来,这就是指挥的雏形。
1.3指挥成为一个具体工作,最早是在合唱团里。
13世纪晚期有一本叫《论音乐》的乐理书里写到:“指挥应该是歌手中的一位,而且必须了解他们要唱的歌曲,他用手打着拍子,告诉其他歌手应该什么时候停,如果有人唱错了,他会对这人耳语‘你太响了’‘太轻了’,这样就不会干扰到其他人,他如果发现其他人走调了,还得自己唱出声来纠正他们。”
到了15世纪,梵蒂冈的唱诗班也开始有专门的人来打拍子,来确保正确的速度,以免音乐冲得太快。
在18世纪之前,这个现象还是很普遍的,那段时间,指挥的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人用拳头指挥,有人用手指挥,甚至还有人是用头来指挥的。
后来,随着乐团的进化,这一类打拍子的指挥反而渐渐消失了。
1.4“分权领导制”
一百多年后,指挥又重出于世,原因是因为乐队中乐手之间的协作变得越来越复杂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那时乐团里出现了另外一个制度,叫“分权领导制”。
该制度产生于18世纪,当时的法国人认为,既然乐队里大部分是弦乐,那么让一位弦乐乐手来领导乐团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小提琴是天然的乐队领袖”。
既是分权领导,那么就还需要一位副指挥,一般是负责键盘乐器的,他(副指挥)会弹奏一些低音引导节奏;在双手空闲时也会帮忙打拍子;弹出正确的音来补救乐手的疏忽等。不过,这跟现代的指挥还完全不是一个意思,他们的基本功能是纠正错误,而不是主动诠释,乐团演奏得对,他们就一起演奏,只有失控时他们才能发挥作用,当然,失控是常有的事。
矛盾
如果两个指挥意见不统一,那么音乐演奏就会混乱,所以,分权似乎不是很靠谱。到了19世纪,管弦乐团和合唱队规模愈加壮大,乐谱也更加复杂,分权也就越来越不好使了。
比如,贝多芬的交响曲就相当复杂,如果只是靠乐队自动演奏,没有人指挥,根本就演不下来,于是,人们意识到,乐团需要有一个专门的人来控制,指挥就这样回到了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