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颂》
(战国)屈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yǎn)棘,圆果抟(huán)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可任兮。
纷缊宜修,姱(kuā)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橘颂》
(现代)郭沫若
辉煌的橘树呵,枝叶纷披。
生长在这南方,独立不移。
绿的叶,白的花,尖锐的刺。
多么可爱呵,圆满的果子!
由青而黄,色彩多么美丽!
内容洁白,芬芳无可比拟。
植根深固,不怕冰雪雰霏。
赋性坚贞,类似仁人志士。
呵,年轻的人,你与众不同。
你志趣坚定,竟与橘树同风。
你心胸开阔,气度那么从容!
你不随波逐流,也不故步自封。
你谨慎存心,决不胡思乱想。
你至诚一片,期与日月同光。
我愿和你永做个忘年的朋友。
不挠不屈,为真理斗到尽头!
你年纪虽小,可以为世楷模。
足比古代的伯夷,永垂万古!
楚辞《橘颂》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后面白话的《橘颂》是现代诗人郭沫若先生在屈原原诗的基础上饱含激情的创作,虽然不是逐字逐句的忠实“翻译”,却很能够传递出原诗浓郁炽热的情感、青春勃发的力量,同学们可以把这两首诗对照着读一读。
如果还想找到更加忠实的译文,则可以读一读姜亮夫先生的《屈原赋今译》。
在屈原的诗作中出现了不少“兮”字,这是语气助词,读作xī。但是在屈原生活的时代,j、q、x这三个声母是读作g、k、h的,所以大家也可以把它读作“呵”。
怎么样?读过之后有什么感受?是不是有同学会在心里说:唉,不就是一个橘子吗,也值得大费周章写这样长的一篇诗作吗?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呢?
哈哈,你说的不错,这篇诗作确实可以算得上是“小题大做”——
在古代,“颂”是一种庄严郑重的文体,是用来在神明祖先面前讲述君王的功绩、称赞君王的美德的。盛大的祭祀典礼上,一首首华美雍容的“颂”诗,和着铿锵其鸣的钟鼓声吟唱出来,可以想见,那气派一定很大。
可是屈原呢,居然为橘树——这江南寻常可见的植物——写一篇“颂”,实在是件破天荒的事情,还不算“小题大做”吗?
这或许是初读《橘颂》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同学们,请你们放出声音,再把这首诗好好地朗读几遍吧——“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读着读着,你是不是产生了这样的感受:《橘颂》虽是“小题”,可屈原却“做”得那样严肃,那样认真,一字一句都用心掂量过,没有一处是油滑轻慢的腔调。
古书上说,“颂”这种文体,词句固然要写的华美,可又不能言过其实,流于空泛,要文质相称才好。我们看这篇《橘颂》,句句不离对橘树的描写,句句不离对橘树的颂扬——从橘树种植时的“受命不迁”、“深固难徙”,到花朵盛开时的“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再到果实成熟后的“青黄杂糅,精色内白”——屈原对橘的挚爱,就洋溢在这“文理允备”、层层展开的诗句之中。这诗句,跨越两千余年来到我们面前,仍然可以呼唤起我们心底的一份虔敬,我们似乎依然听得到诗人伫立在橘树下轻声的吟哦。
我们再来细细地分析《橘颂》的行文脉络,会发现这首诗从“嗟尔幼志”这句开始,意思上好像有了一个“跳跃”,不再是对橘子亦步亦趋地描摹了。
郭沫若先生认为,从这句开始,诗作从“颂橘”转而“颂人”。颂的是什么人?不清楚,郭先生泛泛地解释成“年轻的人”。——我们想,一首完整的诗作,前半部分写橘,后半部分一下子跳到写人上去了,似乎太过突兀了。
按照常理推断,后半部分的文字应该还是在写橘树,只不过赋予橘树更多人的色彩。诗人一面写橘,一面把自己追慕的品格,把自己人生的志向融进去了,像清朝林云铭所说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这才是诗的妙趣!诗,就是要用一个又一个意象的“符号”来解释世界、赋予现实世界意义。
这个道理有点艰深了,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试着解释一下这个道理吧:
一次,明朝的大哲人王阳明与朋友外出游玩,一个朋友忽然指岩石间的一株花树问道:“你常说,天下万物都在我们的心中。你看这株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先生说:“你没来看这花的时候,这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灭。你来看此花时,这花的颜色就一时分明起来。由此可知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了。”
怎么样?这故事是不是很有味道?当人们没有来山中看花的时候,这花自开自落,却没有任何意义,只有“人”的出场,才能让这花的颜色“分明起来”,才能赋予这花以意义,才能将“人”的情感、价值灌注在这花里。
当我们吟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时候,仅仅是在说明桃花的样子吗?不,那是一个象征,一个人生华美青春的象征;当我们吟诵“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时候,仅仅是在描摹荷花的形容吗?不,那是一种意象,一种的高洁自持的意象。人,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个世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一个现实世界之外的意象的世界。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读诗、读文也正是为了这个——让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颜色就一时分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