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孔子《论语·述而》
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算是懂得礼吗?”孔子回答:“懂礼。”
孔子出去了,陈司败对巫马期做了个揖然后进来了,说:“我听说君子不会拉帮结派,难道君子也会拉帮结派吗?鲁国的君王从吴国取了夫人,这是同姓国家,为了掩饰这个而称她为吴孟子。如果这样的君王也算懂得礼,还有谁不知道礼呢?”
巫马期把情况和孔子转告了一下。孔子说:“我也是很幸运啊,若有一点过错,大家都会知道。”
鲁国和吴国是不能通婚的,因为这两个地方是同姓的,那么也算是近亲了,所以古代中国近亲结婚是不允许的。那么鲁国的君王犯了这个错误,孔子知道吗?如果知道还说这个君王懂礼,那是不是孔子错了,孔子这算什么意思?
我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爷爷奶奶父母辈的人从小都生长在农村,他们不懂得垃圾分类,或者还没养成这种习惯,也不会把垃圾桶扔进垃圾桶。这个时候如果他的儿子一直批评这个长辈,这样算是对吗?或者说晚辈对长辈犯的一点错误是不是应该在别人面前批评?所以如果是我的话,我也同样如此,不会对长辈做出批评,顶多私下里和他说下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可能对着别人的面去说长辈的不是。更不会背着人在别人面前说三道四。我经常看到在吃饭,或者外面一些场合下,许多作为子女辈的人在对长辈指指点点,这是极大的不尊重。
所以孔子难道不知道君王错了吗?但是他不会当着别人的面去议论君王的是非,发生问题应该找到当事人,不应该和别人去议论他人的对错。往往很多时候当着别人的面批评长辈或者指出问题会让对方难看,这个时候往往就是在满足自己的私心,把错误和自己撇清关系,甚至还会对其产生一些怨恨,让大家觉得我是一个懂礼貌的人。这样不是自私吗?
但是孔子对于自己却又是要求非常高的,虽然孔子清楚地知道自己这么做的原因,但是别人指出自己错误的时候他是很感谢的,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而感受到了自己的幸福。在公众面前当众批评和指出长辈的错误是有失一个人的品德的,虽然问题是发现了,在发现问题和失去品德面前又该如何选择?难道不当众指出就不可以后期私下再说了吗?所以保留对问题的观点并不代表不解决,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下应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是虚假,而是不在背后说别人的不是,这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为。一个人懂得做人也就是修德,这比发现问题后指出问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