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是陈国,司败是官名,就是司寇。陈国的司寇问孔子鲁国的国君知不知礼,这属于外交上的事,外交辞令是很讲究的,很多问题是不好回答的,所以孔子回答的很谨慎。
大家都知道鲁国是礼仪之邦。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不知礼。孔子回答说:“当然知礼了。”孔子讲了这话就走了。而这个陈司败抓住问题不放,又向孔子的弟子巫马期作揖行礼,接着说:据我了解,真正了不起的君子,是没有偏私,不对自己存私心的。你老师是一代圣人,了不起的君子,可是他也免不了有私心。我刚才问他鲁昭公取出了吴国的一个女子作太太,取名吴孟子。吴国和鲁国都是周公之后,依礼是不能通婚的。鲁昭公这样做,是不是知礼?而你老师竟然说他知礼,假如鲁昭公这样都算知礼,那么人人都知礼了,还有哪一个不知礼的?所以你们老师还是有私心啊!
巫马期听了陈司败这样批评老师,回来就向孔子报告。孔子说,我实在是非常幸福,我只要有一点错误,别人就会指出来。
这段对话,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一个人地位高了,会很不幸,就是自己有了错误,也没有人会告诉你,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皇帝为什么称“孤家”“寡人”?当了皇帝真成了寡人,想轻松一下,都没人敢一起来说笑。所以孔子说自己很幸福,有了过错,便有人指出来。
第二,孔子对于知礼不知礼,心里明白得很。但别人问到自己国家的君王时,他绝不会批评自己君王的不对。所以当然要说鲁昭公知礼,绝不能说不知礼。你们外国人讲他不对是你们的自由。而且既然你们外国人懂了,又何必再问我?你问我,我当然这样回答。这也是孔子的高明,同时也是外交上的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