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高 的 水 库 旁
1979年6月的一天,天色渐晚,我把课本合起来夹在腋下,从高高的水库上走下来,穿过马路,迈进校门,直奔学校操场。
“从今天起,你们不再是普通的孩子,而是学生。我要教你们识字、算术,我要教你们提问、思考。”
“挺起胸膛朝前走,前面是条光明的道,社会是所大学校!”
……
正在放映的,是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电影展现了女教师瓦尔瓦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她不仅传授知识,还关心学生的健康及生活,经历了一次次人生的巨大考验,培养了一批批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影片中心思想,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十分重要。
看完电影,心潮澎湃。想到身边朝夕相处的老师们对我付出的“特别的爱”,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出一个念头,他们不正是一个个中国版的瓦尔瓦拉吗。
“逼”,无处可逃。班主任高庆荣老师知道我的语文基础不扎实,上课时有意识地寻找机会提问我,启发我,努力强化我的相关知识。一次解析文言文《中山狼传》,一堂课下来,高老师竟然抽问了我三次。即使我有意躲开高老师的目光,高老师仍然不会放过我。
通过反复“折磨”和“刺激”,我对虚词和实词的形式与运用、作文的构思与选材、遣词造句与体裁选择、句子成分与语法语态、倒叙插叙与反问设问……等等等等,慢慢有了一些领悟。如果说后来在工作中,写总结、写材料、写论文、写讲稿、办小报、办期刊、出专著、设论坛……无一不是中学时期打下的语文底子所起的作用。
“宜”,适合自己。数学家韦达在研究方程的解法时,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着特殊关系,即后来的韦达定理。韦达公式有多个变形,常用的有六个。一天下午,魏鲁卿老师在黑板上给同学们出了一道类似的题,问有谁会做?不过魏老师事先对题目进行了改造,让你第一眼很难与韦达定理直接挂起钩来。
魏老师不慌不忙,拿个凳子坐在门口,点了支烟,静静地等待同学们举手。三分钟过去,无人接招。魏老师站起来清了清嗓子,点名让我给同学们演算演算。我走上讲台,第一步就是将方程进行变形,使方程向韦达定理的六个标准式靠拢。这是解此题的关键,也是魏老师改造此题的“初衷”。接着我将方程中的相应系数代入,用了八步,解题完毕。
有同学问,你是如何想到这个思路的?我答道,是反复看教科书看出来的。魏老师则目的明确地提出,让我介绍介绍“反复看书法”。
那个年代,农村中学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学习辅导书。换句话说,就是有辅导书,同学们也买不起。同学们通常的做法是:要么反复做题,要么反复看书。
我在实践中发现,总是做同一类型的习题不行,一道一道又一道,一本一本又一本,追求形式上的做题数量,花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本末倒置,搞偏了方向,效益、效果都不好。
教科书是我们所学知识的源头。倒不如把教科书反复看,三遍五遍八遍地看。有些关键的字、词、句只有反复咀嚼,才能慢慢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精髓。多学一遍多一遍的收获,甚至获得多一遍的惊喜。每当你多看一遍,你会惊讶地发现,前面看了那么多遍,怎么就没有发现这个字、词、句所隐藏的“新”意呢?这种方法不仅会提高你的学习兴趣,而且会增强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奇效。
魏老师接着我的话说,今天特意安排这样的活动,就是想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
因为在此之前,魏老师曾问过我,说平时怎么看我不怎么做习题呢?我讲了我的想法后,老师会意地点了点头……
工作后,此方法成了我的常用工具。一次处理一个产品问题,我让助理拿来我曾学过十六遍的国际标准,当我学完第十七遍时,一个科学完整的解决方案已呈现在我的脑海……后来在全行业推广的失效分析与预防控制、交付过程行为评估等均有“宜”的影子,相关专著还获得了行业优秀教材评比一等奖。
实践表明,教科书、标准中的每一个字、词、句,都是专家们反复斟酌、推敲后选定的。解释唯一无歧义是基本要求,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 。充分必要,堪称经典。所以对“经典”必须反复学,表面上看是“慢”了,从实际效果看却是“快”了。
“比”,良性竞争。一次晚自习,教导主任朱康和,在黑板上出了一道涉及自由落体运动的物理题,有点复杂。他先让一同学在黑板上演算了一遍。之后朱老师问同学们,有没有更简捷的解法。我举手说,有。结果我在黑板上只用了该同学三分之二的版面,就解了此题。朱老师和同学们为我鼓掌叫好!正是有这样的学习氛围,同学间比学赶帮超蔚然成风。朱老师借题发挥,除了讲做题不能只考虑一条路外,还讲了做人也要有“问题导向,需求牵引”的思路。只有选好了路径,找准了切入点,才能有事半功倍之效果。
正是这样的思维,填报志愿时,朱老师建议我,除了填报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之类的地方院校外,也可以考虑考虑军队院校。一个思路一个建议,成就了我的从军梦,让我有幸一辈子与国防现代化建设联系在了一起。现在想来,衷心感谢朱老师当年有远见的引导。
“拔”,不敢懈怠。因招生时间调整及高中合并,我们三十多个同学是1979年初由龙集中学合并到杨村中学的。由于时间紧,还未来得及粉刷的红瓦房就成了我们的临时宿舍。宿舍端头是食堂。一天晚饭时间,不知是什么原因,未能正常开饭。同学们围在食堂门口前,敲着饭碗饭盒等待开饭。看时间还早,天也没黑,我就拿出作业本趴在食堂的窗台上做题。结果被管理后勤的董宾老师发现,报告给徐进宝校长,把我作为刻苦学习的例子在全校表扬。
结果还出现了“名人效应”,竟然在少数同学中传出一则新闻,说食堂的水缸中的水也是我早晨起得早,悄悄地挑满的,且做了好事不留名。说的如同亲眼所见一般,任我怎么解释也无济于事。在同学中营造“向上向善”的氛围,不知是谁策划的,至今还是个谜。但它对我的激励还是挺大的,我暗暗使劲,一定要好上加好,不断进步,不能让老师们、同学们失望。
“导” ,登高望远。在高中毕业典礼上,已收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录取通知书的化学老师苏庆德所论述的“学习、实践、思考、总结、再实践”的唯物辩证关系,让同学们大开眼界,耳目一新。既是经验之谈,又是肺腑之言,更是人生哲学。
苏老师的观点高屋建瓴,与我们后来学习的管理学中著名的戴明环PDCA本质一致,真乃英雄所见略同。目标,实施,检查,激励(总结)闭环,然后再转入下一次PDCA循环。遵循这一客观规律,我们的学习、生活、事业就可以不断改进,不断向前。
……
每每想起老师们“特别的爱”,我的思绪就会立即飞回到高高的水库旁的母校——安徽省天长县杨村中学。老师们当年教的科学知识给同学们装上了遨翔蓝天的翅膀,老师们当年传授的方法技巧成了同学们开路架桥披荆斩棘的武器,老师们当年所展现的精神思想已转化成同学们攀登高峰的动能……
解疑释惑拨云雾,
教书育人引正路,
吐丝春蚕燃蜡炬,
桃李芬芳园丁碌。
致敬,母校的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