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小区里热闹起来,小朋友成群结队,滑板车、自行车、奔跑的孩子们一下子出现在各个楼栋下。一个不小心,孩子A差点撞到了孩子B,没摔着也把在旁边的你吓了一身冷汗。如果你是孩子A的妈妈,会怎么说怎么做?
孩子天性爱玩,玩得高兴了刹不住,好像是很正常的事,长大了自然就会懂的。但是,我们内心都希望孩子保持孩童天性同时又懂得遵守秩序。
在我看来,两个基本点:第一是安全;第二是不给他人、环境添麻烦。
安全,是保证生命和健康的基本前提。比如说过马路必须遵守红灯停绿灯行规则,闯红灯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在小区里骑车,慢慢骑锻炼身体没问题,你追我赶就有问题,可能会撞到他人从而造成伤害。
秩序,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按照一定规律运行,他作为一份子,需要遵守规则。
作为父母,我们有没有在孩子小时候因为他年龄小而忽视了规则教育、行为良好习惯的引导和建立?
很多父母认为“他还小,长大了总会知道的”。但是孩子真的长大就知道了吗?新闻里有那么多小时候不被管教的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被别人管教,甚至付出生命的教训的报道,看到的时候哪一个不触目惊心?
教孩子秩序和规则并不是多么复杂和困难的事。可以从在生活中与父母一起制定家庭惯例开始。好的惯例一旦形成,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能营造一种更平和的氛围、信任,同时能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孩子们有机会学习专注:做他们需要做的事,因为那是需要做的。孩子们能在遵循惯例中为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并且与家人合作。
越小的孩子,惯例就越能让他们感到安慰。一旦惯例形成,就是由惯例说了算,父母无须再不停地给孩子发指令。
当生活中的好惯例不断形成,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价值感,信任便会从内延申到外。在和外在环境交流的过程中,也同样会很快事应外在秩序和规则。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我们要注重引导孩子认知规则、秩序给他人带来的影响,他/她需要负起责任。
首先,希望孩子做事有规矩,清楚的告知孩子规则的内容是什么。日本有一所幼儿园,在教室门的设计上增加了一个机关,使得门需要用力拉一下才能关进。园长理念就是,如果冬天最后进门的孩子不用力拉一下,靠门附近的同学就会被冷风吹。希望孩子们通过这一个小小的举动,认知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影响。
其次,通过孩子能理解和做得到的方式引导,孩子小,需要多示范几次。父母不要仅仅倚赖语言也就是通过说教来指导孩子,孩子通过做而不是说来改变行为。比如说,希望他进家门能自觉将鞋放整齐,衣服放整齐,但说了很多遍都没有效果。可以试试,设置专属区域,贴上孩子喜欢的图案/姓名标志,告诉他这是他鞋子/衣服的家。
再次,养成习惯非一日之功,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陪伴。最难的可能就是理解惯例、了解规则和适应规则的初期,特别是对于要改变原有习惯的孩子,会需要更多时间才能相信自己的父母说到做到。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陪伴孩子养成遵守秩序的习惯。
抗拒变化是人的天性,但父母的和善和坚定执行,一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惯例,理解规则,遵守秩序,支持孩子获得真正的心灵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