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理
1.估算时间
人们很容易错误的估算任务所需时间,在时间领域有一个侯世达法则值得牢记:
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因为你在开始估算时间时会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熟悉的话,你可以很清楚任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但大多时候,任务是有创新性的,对你来说是陌生的或有陌生性,那在执行时就会遇到很多根本没想到的文体,也就是“意外”。我们必须处理未知,从陌生到熟悉,花费时间去学习,这个过程不可逾越。
要想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要从现在养成一个习惯:做事前分析它是熟悉还是陌生,再根据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通常来说,“比一般人想的长多了”倒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假设。
2.及时行动
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呢?现在!现在就开始!拖延者迟迟不开始行动,常见的原因是“最后期限还早”,但本质的原因却在于恐惧——不论内部的,还是外部的。
内部恐惧来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尽管他们不愿意承认,但他们就是害怕自己出错。其实只要做事,就一定会有问题。如果做事过程中没任何问题,那肯定不是做事,而是在做梦。确实有些人在某些领域表现更好,费力更少,但大多数情况下,一定要相信这四个字——勤能补拙。当然还需要加个前提——“接受现实”,否则,这四个字没有任何作用。
外部恐惧来自他人的评价。因为人大都知道做好是什么样,所以人人都觉得可以判断别人做的对不对、好不好,尽管他们并不怎么样,并不知道做对、做好是什么样。
如果一个人经常嘲弄他人,那只能说明他自己不怎么样;否则,他会像那些极少数已经做对、做好的人一样,给予别人真诚的鼓励而非嘲弄。尽管那些能真正做对、做好的人有时也会给出负面评价,但这些评价通常是“建设性的负面评价”,并不是为了获得优越感而发出的嘲弄。
所以,我们没必要在乎来自他人的、非建设性的负面评价。
还有一个微妙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觉得时间越走越快,要做的事越多,时间走的越快。在任务来临时,不要想“最后期限”,时间会越走越快,所以,永远不要问“什么时候开始”,答案只有一个:现在!
3.直面困难
工作时一直在忙却没有业绩,学习时学的时间很长却没有成绩,这让人对“努力”产生怀疑。还好,仔细观察发现,他们“只是做了努力的样子”,而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回避困难。
一个任务中肯定有简单和困难的部分,合理安排应该是:迅速解决简单的,剩下时间搞困难的。而“拖延者”却集中几乎所有时间做简单的,来逃避困难。他们不是不做事,甚至做了很多事,而且每次逃避都有恰当的借口,但未完成困难的部分,任务就没有完成,所以他们花再多的时间,也没有效率(未完成相当于0)。
4.关注步骤
“三思”在我看来就是每个事都有要考虑的3个方面:内容、原因、方法。同时还有3个属性:何事、何因、何法。清楚一个任务的这些属性,对完成任务有决定性作用,所以该多花时间,“三思而行”。
其中方法最重要,每个年轻人都想赚钱,也知道为什么赚钱,可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富裕?就是因为没明白方法。方法要从领悟内容入手,不断细分,越具体越好(精确到要做的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更多地关注“方法”,并落实每一个步骤,才能有效的完成。这个习惯无比重要,却常常被忽视。
5.并行串行
就像中学学到的电路两种基本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任务管理也有类似的关系,多任务时我们可以去这样思考:两个任务之间是串行关系,还是并行关系?
一般来说,提高效率就是“把串行的两个任务并行完成”。当然,有些任务只能串行,也没必要去强行并行——洗手和吃饭。
有个简单的方法来知道哪两个任务可以并行——把要做的事分两种,一种是简单而又机械的,一种是复杂而又灵活的(这些因人而异),然后,一个机械的和一个灵活的任务搭配完成。(比如对我来说机械的跑步和非机械的听有声读物)
把自己时间切成“时间片”是一个很厉害的能力,在任务多、时间紧时我才会用这种能力:制定一个工作列表,罗列出自己的任务,然后把自己时间“切片”。我通常把“20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作为一个时间片,这能让我保持相对长时间的高效工作。一旦养成拆分任务的习惯,效率就不知不觉的提高了。
6.感知时间
和时间做朋友,才能真正知道她的宝贵、懂得她的神奇。没有人会不了解自己的朋友,所谓真正的朋友,也正是那些最终证明真正被我们了解的少数人。同样,如果我们想和时间做朋友,有什么理由不去了解关心时间的方方面面?
我20多岁时觉得李敖的“事件日志”有道理,就一直记录着,确实受益无穷。后来在《奇特的一生》中看到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这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而李敖的事件日志基于结果,而差别在于: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
时间是我们的朋友。就我而言,无论我做什么事,只要我肯付出耐心,她就会陪我甚至帮我去等到结果,将之交付于我,从未让我失望。有了时间做朋友,我才能仅仅运用心智就有机会获得解放。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按我的话说就是——“与时间做朋友”。
7.记录开销
像理财一样,记录下你的时间开销。
记录一天的时间开销。
记录一个月的时间开销。
记录一个季度的时间开销。
记录一年的时间开销。
每天晚上记录当天做的事和每件事花费的时间。
累了?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8.制定预算
同上,每天制定时间预算。
每天罗列要做的事情和要花费的时间。
将事情分为重要、一般、不重要。
时间不够用时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优策略。
要知道:无用的事情,有趣也不要去做;有用的事情,无趣也应该去做。
9.计划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实现可行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有些时候没必要做计划
10.列表
最方便的列表工具是纸和笔
列表没必要工整
列表一定要随手可及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
给每个任务制定一个核对列表
列表一旦开始运作,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11.流程
把重复性任务做完一次之后马上总结整理,搞清事情流程,再进一步实践将其变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这是提高效率,减少失误的根本手段。
以打电话为例:
1.了解他人作息习惯
2.要说的重点罗列出来,说完一个做一个标记
3.在他人立场思考
4.发短信加署名
5.复杂的信息要在电话后邮件发送
制定好流程,并花不了多少时间,还会让他注意个中细节。有些人总感觉自己聪明,做事却频繁出错,只是他没养成这个习惯而已。人与人的巨大差异,就是在这些小的习惯中慢慢拉开的。
12.预演
把要做的事情先在脑子中预演一遍或数遍。有时候发现脑容量不够,就用纸和笔画一下,辅助自己预演好每个步骤。越重要的任务,预演就越关键。经过大量的预演,我们才能在实际任务中有出色的表现,才能显得尽在掌握中。胜利往往属于有准备的人,准备越充分,越有机会顺利完成任务。
万事皆可准备,万事皆需准备。用我教课的准备来说,我有说出来其他人都不信的上课恐惧症,而解决方法就是做很多很多的准备工作——我至少做出比实际讲课内容2倍以上心里才踏实,充分的准备让我无所畏惧,虽然还有恐惧的症状,但我已经可以任凭恐惧陪伴。
多次预演,把可能发生的问题都尽可能预演出来,然后充分准备,准备到极致,就能准确完成任务。
12+1.验收
(我不喜欢13。)
很多人做事半途而废、不了了之根本原因在于从未给自己执行任务表现设计验收机制。
也许从小开始的应试教育让你不想自己考自己,但不管遇到什么任务,都要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并想办法回答:怎样算“做好”?如果把一个任务拆分为几个子任务,那“做好”的标准可能更容易达到,因为这样每个子任务会存在验收机制:“这个做不好,下一个无法开始……”
给自己设置标准,在任务完成时跟标准对照一下,会有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他会让我们注意更多的细节、进行更多的思考,并不由自主地更加专注。更高层次来说,它也是一个领导所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验收机制对保持一个团队执行力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