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虽然有些书并非育儿类的书籍,却也给了我不少教育孩子方面的启示。一本好书,分享给大家。
每个人既是世界舞台的群演,又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我们努力给这个主角设置光环,它也许是财富、权力、名声、学识、美貌,也可能是一张奖状、一段光辉往事、一场爱恨纠葛;这些造就了现在的我们,却无法代表“此时此刻的我”。
人生的每个时刻,都是对过去的一场告别。我们一边向往着“不念过往,无畏将来”,一边纠结着每一个成果都来之不易,难以割舍。
《断舍离》一书的出现引起了一场年轻人断舍离的热潮,我们惊喜地发现,虽然精简了物质,精神却充盈了起来,这里面发生了微妙的改变。
日本的山下英子是《断舍离》一书的作者,从2000年起,她开始在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随后引起了日本各大媒体竞相采访,而她关于断舍离的讲座也一跃成为了社会流行话题,掀起了全民断舍离热潮。
断舍离,究竟具有什么样的魔力,让人如此热衷?接下来,就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断舍离,体会断舍离给人生带来的奇妙改变。
01
自由不仅是获取
还有选择和放手
为什么我们总感觉不自由?为什么买了很多东西,还是无法快乐起来?丢弃东西又为何会让我们感到纠结和苦恼?作者指出了“无法放手”的三个原因:逃避现实、执着过往、忧虑未来。而那些无法放手的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时间的意识比较淡薄”。
当我们面对一件物品时,头脑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想法:它还可以使用,而不是我现在需要它;留着它或许以后有用,而不是现在我需要它。
我们常常围绕着物品本身是否能用、是否有效的角度来看待它们的价值,而忽略了在整个人生的时间轴上,物品对我们的价值。
即使我们拥有了很多物品,却仍然在选择、使用以及放手时感到苦恼。可见,自由不仅仅体现在获取物质的自由上,更重要的还有选择和放手的自由。
断舍离,能够让我们真正理解“舍与弃”的区别。“弃”,为弃之不用;而“舍”,则是一种回归,给予了我们重新面对内心的机会。断舍离,本质上是一种“舍”的智慧,而非随意丢弃东西。
加缪说:“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而断舍离中的“舍”的核心,就是给予了我们一次直面内心的契机,也是一个重获自由的机会。
山下英子在书中讲了一个案例:枫女士离婚7年,一人独居,她家里的杂物多得都摆不下了,仍然不愿清理。另外,她心里一直藏着一个秘密——她向家人和朋友隐瞒了自己离婚的消息。因为对于一个传统又保守的家庭来说,离婚是个大忌。
然而,在她接触断舍离后,枫女士逐渐发现自己不愿意丢掉家具和杂物的原因,只是不愿意承认有一段失败的婚姻。最终,枫女士下定决心,清理掉与前夫一起生活时,使用的家具和杂物。清理后,她迎来了崭新的自己,甚至鼓起了勇气将离婚的消息告诉家人和朋友。从此,开始真正享受自己的单身生活。
这是一个典型的通过断舍离直面内心,选择放手后终于重获自由的案例。
作者告诉我们在进行取舍的时候,应该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事物,挑出有质量的东西,将物品压缩到“能够建立和保持一定社会关系性的量即可”,然后,尽力去珍惜一个人与一件物品相遇的这段缘分。由此,我们才能够真正回归自我,看清内心,进而珍惜事物,热爱生活。
02
断舍离不是扔东西
而是思维的转换
断舍离不是简单的让人“扔东西”,而是带给人看待事物时,思维上的转换,由顽固的“物质轴”思维,转变成“空间轴”思维,带来精简朴素的生活。
“物质轴”思维围绕的核心是“物质”,考虑的角度是“有效性”,但往往忽略了“必要性”,这让我们在面对人或事物时,常常难以抉择。
而“空间轴”思维的核心是“空间”,“空间有限”这个前提,让我们需要思考物质与自身的联系,在有限的空间内精简物品,这不仅是给物质生活减负,也是对心灵空间的减负。
当我们转变了思维,再来看居家整理这件事,就轻松了不少。作者给家居物品收纳,总结了三个标准:必要、合适和愉快。这三个原则一出,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核心都是围绕着“我”的感受而来。
有人说:“我每次收拾完之后,没过多久家里又塞满了东西,这可怎么办啊?如何一直保持整理干净?”作者提出了一个“1 out 1 in法”。
当我们购入一件物品时,相应地要出一件物品。按照这个简单的原则,我们便可以获得自在舒适的空间,不再常常被杂物和整理所累。
知华女士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家庭主妇,从前在她的认知中能够省钱是一个好主妇的标准。而且,她一直坚定地厉行节俭,也为了实现一个目标:买一所自己的房子。所以,她曾经的消费理念是购买打折的商品、囤积下雨天可能用到的东西、为了凑满减和折扣一次性大量采购物品、热衷于积分兑换礼品等等。
直到她遇见断舍离后,自己对商品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之后,决定购买一件商品不再是因为折扣和积分,而是当下是否需要,能否给生活带来愉悦。于是,她丢掉了积分卡,开始关注物品对自己的价值,关注食物本身的味道,意识到生活不需要太多物品。结果,日常开销下降了,比之前费尽心力的节俭效果还要好。最终,知华女士也实现了她的梦想,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可见,断舍离带来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让家居环境变好,而是可以带来内心的轻盈和自在。而这个结果的出现,得益于断舍离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03
重新审视人与物质
与空间和时间的关系
断舍离不仅体现在物品的整理上,更是观念上的断舍离。断舍离,让我们能够重新从空间和时间,两条轴线上思考人与物质的关系。
从时间上,帮助我们认清现状,并从时间轴上思考人与物质的互动频率,带来价值的密度。从空间上,帮助我们看清局限,从有限的空间思考人与物质的关联性,增强价值的强度。
当我们的内心与物品的关联性发生变化时,我们才开始真正地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开始接纳和喜欢上真正的自己。
学习接纳自己的内心,做出断舍离,刚开始可能比较困难。作者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捷径”:从切实能出成绩的小地方着手,不断累加信心和勇气。
比如从清理电脑桌面,或者清理一个抽屉,这样的小地方开始,感受断舍离给内心和生活带来的变化。进而,再去清理对大部分人都比较纠结的书籍、衣服等这些所占空间比较大的物品,就会变得更加从容些。
书中扔掉“一双筷子”的故事,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美女士有两个身体残疾的孩子,孩子体弱多病,丈夫经常加班到深夜,无暇顾及家庭,加上亲人朋友又不在身边,经常是自己带着孩子出入医院,这让美女士常常感到自己“非常不幸”,甚至有一死了之的念头。
压力之下,她的家里常常是乱糟糟的。直到美女士接触断舍离后,她收到的第一个“作业”是:扔掉一双筷子。美女士心想:“这样简单?我也可以做到!”于是,她飞快地到厨房,将有瑕疵的筷子捆在一起扔掉了。就是这一把筷子,开启了美女士断舍离的第一步。家务的整理带来干净整洁的家居环境,也让美女士获得了足够的勇气,来面对自己的命运。
04
俯瞰力
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
书中指出:
“在深入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选择和决断的精度会提升,行动的速度也会得到提升。”
这对我们工作的直接影响,就是带来效率的提升。
我们通过整理家居物品,获得了思维方式的转变,以人为主体,以时间和空间为两条轴线,审视自我与事物的关系,这就是作者提倡的“俯瞰式”思维。当我们的思维变得敏锐和轻盈时,就具有了足够的洞察力,获得果断、精准的决断力以及迅速的行动力。
在《麦肯锡工作法:麦肯锡精英的39个工作习惯》一书中,也提到了这样的“俯瞰力”。
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思考模式是从自己的角度或者客户的角度出发,来寻找问题及解决方法,“我们在潜意识中,都被自我视点或者自我评价基准所束缚,也就是说我们都被约束在自己创建的条条框框之中”;而很少能够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缺乏“俯瞰力”。
断舍离可以让我们摆脱自我创建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获得“俯瞰力”,也就是“全局观”。在工作中当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判断力和行动力也会变得更加果敢和精准。
当我们观察职场精英时,我们发现他们往往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列清单。而一张张清单,不仅能帮助他们理清各类工作间的轻重缓急,还能催生实时反馈的行动力,常常查验行动的结果是否与当初清单上的目标保持一致。所以,断舍离也可以说是工作中的一场效率革命。
05
把握“间”的密度
让人际沟通更加和谐
断舍离不仅体现在收纳物品上,还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在人际关系方面,如果能把握合适的“间”,沟通和相处将变得更加和谐。
正如作者在书中讲到的一个故事:一名女士从小因为特应性皮炎而烦恼,她接受了各种治疗方法,始终没有改观。这些年,她的父母在她皮肤炎这件事上,也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然而,自从她离开了父母进入大学,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她的皮肤炎症竟然不治而愈。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
“越是亲密的关系,双方越要有意识地保持恰当的时间和空间的密度。”
正如近期讨论热度非常高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张朝阳被妈妈催着喝牛奶的桥段,唤起了不少人的童年回忆——小时候被妈妈催促喝牛奶、吃水果、喝水的压迫感。这种情感控制常常隐秘地存在于最亲密的关系当中,比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
长大后,我们才逐渐发现那些令人痛苦的关系里,都隐藏着一种“窒息感”,缺乏喘息的空间,双方都难以在关系里获得幸福。究其原因,越是对自己的内心缺乏关照的人,也越容易陷入亲密关系的依赖,甚至控制当中。
对于父母来说,自孩子出生起,父母当明白这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孩子要学会独立,父母则要学会放手。
亲密关系使得我们被情感所困,理性受到束缚,而断舍离则提倡一种“松弛有度”的空间意识,它就是在帮助我们回归理性,从情感中抽离,从高处“俯瞰”与他人的关系,进而建立适合自己的与他人之间的“空间密度”。
因此,断舍离的过程也是对“间”的创造,不仅有空间的“间”、言语的“间”,还有沟通的“间”,这些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段恰当、自在、舒适的人际关系。
06
开启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遇见崭新的自己
我们因为执念,无法对许多事物和人放手,造成接连不断的烦恼和痛苦。作者告诉我们断舍离可以锤炼执念心。因为经过断舍离之后,我们保留的人、事和物,都是对我们非常珍贵和喜爱的。这个过程让我们发现了崭新的自己,也开启了“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什么是“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具有一种“流动感”,让我们的人生也像身体一样,拥有新陈代谢,它更加关照内心的需求,而不被物质和情绪所累。
当明白了舍弃的辛苦,也就懂得了慎重对待已获取之物;慎重考虑每一次选择,有意识地入手与自己关联性更强的物品;压缩物品的数量到适宜的程度,不被物品所累,去追求轻盈舒适、具有舒展空间的生活。而这样的舒展空间,又保证了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
细细品味断舍离的智慧,让我们联想到古代典籍《道德经》中“大道至简,知难行易”的思想,作者智慧是何其相似,可以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思想碰撞。
如果说“呼吸”是身体在无意识地调整,以保证延续下去的话,那么,“断舍离”就是生命在有意识地调整,以获得自在人生。
总有一天,我们要面对人生的终极选择——衰老和死亡,而断舍离就是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放手和学习释怀。
本书读到最后,作者更是将断舍离升华至一种“出”之美学——经过物质、空间乃至内心的精简,让“此时此刻的我”逐渐焕发人生光彩的美学。
我们每个人就像一张张画布,我们的全部人生体验终将汇总成一幅幅独具异彩的画卷,而断舍离就是我们手中的画笔,书写着各自的人生美学。
结语:
断掉执念,不再受物质的困扰,在放手和选择中,重新看待物质的价值;
舍去浮躁,回归对内心的关照,俯瞰自己的痛苦和困扰,迎来清净自在的生活;
离开过去,遇上此时此刻的自己,生活在热气腾腾的当下,走上轻盈自在的人生。
断得了执念,才能学会放手;舍得了浮华,才能找到自己;离开了过去,方能赢得未来。
断舍离,与其说是一股时代的潮流,让人追赶,不如说是一段走向内心的归途,待你我启程。物质的精简只是提供了开端,意识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是过程,而我们要走向的目的地是每个被真实自我照亮的独特人生。
所以,停止回头顾盼,让我们立即开启断舍离的旅程,来感受它带来人生的奇妙改变吧。
自我介绍:宝妈一枚,努力为孩子挑选好书,相信阅读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关注我的公众号@加油鸭给孩子选书 ,获取更多育儿经验分享。回复【启蒙】领取早教资源。都是这几年自己辛苦搜集的资源,亲测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