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真是盘活了存量资源,今晚电影院很多大爷大妈三五成群结伴而来欣赏这部电影。各种媒体影评很多,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连我这种没有完整看过一篇这部电影影评的人,都觉得所有情节,甚至台词都已提前知道,感觉少了点惊喜。
我想谈的是人生幸福力。有段子说过,年少时拼学习成绩、迈入社会拼收入、中年时拼孩子良莠、年老时拼身体素质。似乎是在诠释人生每个阶段所追求的重点不同,每个阶段具体幸福标准也不一样。但我却认为不论在哪个阶段幸福力都是一个多维的、复合的概念,不是某一项单一指标所能表达的。
我想说的不是男主角刘峰,而是想说那位说“故事的主角不是我”的肖穗子。《芳华》原著我还没看,只能从电影里所得信息来谈感受,所以信息不一定全面。肖穗子的身上应该是有作者严歌苓的影子,无论是肖穗子还是严歌苓,幸福力都很强。
在文工团时:她业务精干,对艺术的领悟力和表现力强;除了舞跳得好,文字表达能力也强,自卫反击战时被派往前线当战地记者;内心善良,在其他战友内心表现出小阴暗在嘲笑弱小时,她不随波逐流;有目标,有计划,虽万般不舍文工团解散,却也能在面对这一现实时以考大学为出路。
十年之后:她已成为一名作家,事业有成;身材、气质、相貌都保持姣好;内心依然敏感而有活力,有同情心、有幽默感、乐于助人。
芳华已逝:能清晰审视自己和他人,活得明白。
130分钟的电影篇幅有限,不能完整表述,但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肖穗子”只是一根线,用来串联每个时代中的你我他。电影的最后,何小萍问:“这些年你过得好吗?”刘峰说:“那要看跟谁比了,跟躺在陵园里的那些战友比,我能说我过得不好吗?”
我却认为幸福不是比较别人得出来的结论,而是比较自己得出来的。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否内心经常感受到幸福。
回到文章一开始说的段子,年少时拼学习成绩、迈入社会拼收入、中年时拼孩子良莠、年老时拼身体素质。个人认为收入、子女教育、身体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幸福力的组成要素,缺一不可,只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占的比重不同。所以我在这个平台所写的文章都是围绕着幸福力的组成要素如何获取来展开的,希望能够同大家一同筑造人生幸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