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586——060 8月14日 星期六 晴 课后反思的桎梏
——读吴松超《给老师的68条写作建议》有感(八)
吴老师说,很多教师的课后记写得平淡,反思不仅不深入,还找不准反思的“点”,原因有二:
找不准有研讨价值的反思问题。
反思触及不到课堂教学规律、学科教学本质的东西。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么忽视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比如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写作业?为什么课堂上能够认真聆听的孩子寥寥无几?为什么后进生记不住生字?当时沉浸在自己的气愤、痛心、失望中,忘了“问题就是课题”的真理,所有的困惑、疑问、无可奈何,都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契机,思考不要被心情左右。要么不知道课堂教学规律,学科教学本质是什么,这些需要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书籍,针对一个问题,虚心请教同事,大量翻阅资料,不断挖掘,思索,总结,汇总。不要流于表面,不要因为司空见惯而轻视它,深入细致地探讨,终有新的方式呈现。
许多时候,拿着“忙”当借口,拿着“没必要”当理由,拿着“眼不见心静”当托词,错过了多少深入反思,细致改进的机会。是的,老师的工作确实繁忙,但是做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一线教师,让工作精致化,精益求精是我们毕生的追求,如果忙,不需要我们每一刻都做详细反思,一周或者一个月,只做一次深入细致的探讨,就是对教育教学的敬畏。
如何找准反思点?课下,把课堂过程与预设详细对照,就能找准反思点。我曾经记录过孩子们上课时的精彩回答,也曾经懊悔过后进生答不对问题的苦恼,但这些都还不够。详细地回顾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找到五~八点出入,反思背后的原因,调整课堂的细节,让下一节课更加完美。
我的粗心马虎,造就每一节课的课后反思都浮于表层,学无止境,思无止境,想要成长,就要想别人所不想,苦别人不苦,做别人所不做。《天道》中丁元英说王庙村的农民赢就赢在“不要命”,老师不需要“不要命”,但是如果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成长速度将更快。
下一步,我将在教案上批注课堂实录,查找资料,寻求原因。
阻碍教师成长的桎梏,一是完成任务的心理,二是教育理论素质不高。
消除这两点,一需要转变观念,热爱教育,把它作为毕生的追求。二需要大量阅读书籍,尤其是教育教学类理论书,可能我们读不下去,可能我们读不懂,但是只要有意识地射涉,理解力会慢慢提升,逐渐把这个欠缺补齐。多读理论书籍,提高理论素养,是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切记。
吴老师虽然年纪不大,但看问题的格局大,对于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挖掘得比较深,读他的书,相当于他带着我醒目,醒脑,醒神,值得反复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