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新闻,说眉山有对夫妻为了让5岁的儿子有面子,借了20多万买宝马。实际上两人是普通工薪阶层,月入五千左右,存款只有十几万。然而他们不甘于自身的平凡,也不信什么阶层已经固化的鬼话,要给儿子打通这上升通道,而教育是抓手,那么第一步则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于是供孩子上了当地最贵的私立幼儿园,或者说贵族学校。顺理成章的,儿子就和一帮有钱人家的小孩成了同学,接送孩子人家都是开着豪车来的也不足为奇。
有次幼儿园组织野炊活动,这也很正常,但接下来戳碎玻璃心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儿子与其他5个孩子分为一组,其他人家有2家开着奔驰、2家开着宝马、1家开着奥迪来的,再反观自己家的小破车才十万不到,诶呀,怎么那么碍眼!而自己的儿子也要求去坐别人家的好车,父母觉得儿子在同学面前没面子。还有一些细节,只有穿四五百块钱一双的毛毛虫运动鞋的孩子,才能在一起玩耍,放学时还要围成一个圈,互道拜拜。
接下来,两人痛定思痛,觉得再也不能这样丢人了,于是把存款拿出,又贷款二十万,买了一辆宝马,终于孩子的同学也愿意来坐他们家的新车了,呵呵~不过毕竟是借钱买的,往后的日子可要挤着牙缝过啦~节衣缩食到什么程度?且不说平时的吃穿用了,与人一起出去喝下午茶,都要提前让别人买单,也没钱过什么生日宴了,于是这位妈妈不干了,赌气带着孩子离开了家。
看完,我脑子里冒出一个问题:小孩子怎么知道车子的档次、运动鞋的价钱?还不是大人教的!孩子都是有样学样,平时家长在家谈论的最多的、做的最多的、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孩子最关注的。有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我有一对朋友,夫妻俩都是大学副教授,儿子上幼儿园前就喜欢在家里伏案“作业”(乱涂乱画),问他“宝宝,你在干什么呀?”他抬起头,笑着说“我在写论文~”
孩子本来是一片白纸或者说一匹白布,被社会、家庭或者关系最近的父母所耳濡目染。多少父母竖起“为你好”的旗帜,行使着控制之实,难以分辨、难以厘清、难以统计。育儿,也不过是父母自己的状态的投射。据说炫富之风已经刮到幼儿园,恐怕也是因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工具,使得炫富这种社会现象蔓延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也有时候会想,如果有一天我家宝宝跑过来跟我说,“妈妈, **小朋友的妈妈给他买了*,我也想要”“妈妈,**小朋友穿的都是名牌,我也要名牌”“妈妈,**小朋友的爸妈给他准备了三套房子,你有没有给我准备?”……这些时,我会如何应对。也许我会说“天天,**小朋友的妈妈给他买了,你觉得这意味着什么?”之后看他的回答再应对。总之无非是让他明白或者感受到,即使我不给他买这样东西,也并不意味着我不爱他或者不够爱他。
如果他真的需要又在我的支付能力范围内,那么我会满足他;如果他需要却不在我的支付能力范围内,那么诚实的告诉他,“妈妈知道你也很需要这个东西,如果没能满足你你会失望,但是这个确实超出了妈妈的能力。现在,我们来一起想办法,好不好?看看有没有其他可替代的方案”,先让他自己的想,如果他想到了表扬他“哇,你看,我们天天自己想到了解决方案耶,替自己和妈妈解了围,好棒棒啊!”
他也许会说“意味着他妈妈很爱他”,我说“哦~那你觉得妈妈平时爱你吗?”他说“爱”,我说“怎么爱?有哪些表现,你能给妈妈举几个例子吗?”然后他开始细数我平时爱他的点点滴滴,不断引导他回忆,说着说着也许就忘了最初是跟我要东西了。所以生活中微小而确定的爱更重要,平时不够爱不陪伴,才需要用“买买买”来抱佛脚。
我也可以从这个引发一次财商教育,让他明白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比如可以通过劳动还有自己的头脑来获取回报,可以根据他付出的多少给予响应的酬劳,然后教他延迟满足,通过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等,记账、强制储蓄等方式,积少成多,然后再买。在他达成之后,再正强化一下,“哇,天天,你没有依赖爸爸妈妈的宠爱来换取东西诶,你是通过你自己的能力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哦,哇,你太厉害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妈妈都要崇拜你了呢,你知道你这叫什么吗?这叫自强!我们是自强的男子汉呢~”
他可能会因为攀比,而产生“别的小朋友都有,我没有的话会不会低人一等啊”这样的顾虑,我可以通过这个机会,进行一次竞争教育,比较是客观存在的,也许不可避免,但是值得比的才不是吃穿、消费的倾向,而是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等方面。也可以借此培养孩子的自信、乐观的品质,如果他在其他方面追求比较多,兴趣爱好比较广泛,就不会特别在意物质享受。想起我小时候在上海读书,住的是仓库,每天是父母骑自行车接送上下学,相比于同学家开车接送的,我也没有觉得那是个事儿,学校里发糕点舍不得吃带回来给妈妈,也没觉得苦,反而是跟妈妈一起分享非常的愉悦。更不在乎什么名牌之类的了,时至今日我依然对于名牌包包、化妆品、首饰什么的无感,我先生出差要给我买,都被我拒绝,我不需要这些东西给自己心理暗示“你看我买得起名牌包,我拥有好的生活,我是个有价值的女人”,也不需要这些东西来体现我是自信自爱的、可炫耀被嫉妒的,也不需要这些东西来明确我的身份、地位、能力。
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母爱是放手,亲子关系的最终目标是分离,所谓“分离”不是慢慢放弃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注重关爱的方式,父母逐渐减少对孩子生活的参与度,给孩子挪出空间自行安排自己处理,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一边事无巨细地包办,一边又抱怨孩子的无能,要知道正是你的“无微不至”,造就了他的“什么也不会,什么都不行”。
那些容易过度干涉自己生活的父母,有个共性,就是没有自己。全心全意爱孩子,不代表需要丢失自己啊!不愿分离的父母往往以苦情爸妈的角色出演,从年轻时到老都活得苦哈哈的,“我都如此付出了,你不能做白眼狼”“我都为你做了这么多,你不能不听我的”,其实不需要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作为参照才能体现你的价值啊,你可以过好自己的生活,发展自己的事业和爱好,活出精彩活出骄傲!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