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是一个多义词,其具体意义取决于上下文。以下为“辞”的常见含义:
1. 口供:在古代法律语境中,“辞”可指被告或证人的陈述,即口供。《周礼·秋官》中提到的“听其狱讼,察其辞”即是指审理案件时听取诉讼双方的陈述和证词。
2. 言词、词句:在语言表达上,“辞”可以指用言语表达的意思或词句。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无一言半辞”即是形容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3. 讲话、告诉:在某些情境下,“辞”表示说话或告诉某人某事。《殽之战》中的“使皇武子辞焉”即是让皇武子去传达消息。
4. 推辞、拒绝:当“辞”用于动词时,它还可以表示推辞或拒绝。《陈情表》中的“辞不赴命”即是表明作者因某些原因而无法接受使命。
5. 告别:在古代文献中,“辞”也常用来表示告别。《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请辞去”即是请求离开。
6. 文词:在文学领域,“辞”可指文章、作品中的文词或言辞。《屈原列传》中提到的“好辞而以赋见称”是指屈原擅长文学创作,尤其是赋。
7. 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辞”还是一种特定的文体,如《楚辞》和《归去来兮辞》。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些“辞”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或很少见,而在古汉语中却是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