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从青岛乘三个小时飞机到广州,然后再坐两个半小时的车才能到达韶关市一个叫翁源的美丽县城,然后再在睡上一宿之后从九点讲到十二点共计三个小时!再然后便再乘两个半小时的车到广州,又要乘三个小时飞机回青岛,完成这次广东之旅。
“两天时间,路上跑十多个小时,讲课却只有三个小时,是不是很无趣、很不值?”我问一位经常像我一样奔波的朋友。
朋友答:“讲课的三个小时与路上的十多个小时性质不同,它不是时间而实力!如果不具备这三个小时的实力,便不会有人愿意提供机会让你浪费十几个小时!”
这话很积极很正向,也让我很受用!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想不阳(累)光(死)都难。
《保持阳光心态,做好压力调整》,其根本方法或技术,无非就是:纵向挖掘或横向拓展自己的经历,闷头苦干或机智灵活地证明自己的实力!
这正是响应了总书记的号召:“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撸起袖子加油干”!
毕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李克富
我在李老师的朋友圈写了一句评论:
走出去,看外在世界的山河壮阔;
沉进去,观内在心理的层峦叠嶂。
我对李老师写的这段话非常共鸣哈,好像曾经的我就是那个没有实力也没有人愿意邀请我,但是我自己又特别渴望有实力,于是我表面上是不断的逃离,不断的从一个城市逃离到一个城市,而本质就是希望让自己的移动暂时逃避自己的平庸。当我再也没有逃离的资本的时候,我才真正的落了地,才沉进去,有机会得以观内在心理的层峦叠嶂。
很多时候我不敢正视李老师,大约是因为我活成了李老师的反面教材。如今我也算浪子回头吧,终于在家人的包容下,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有勇气直面内心的恐惧,看到自己的不足,脚踏实地的沉进去阅读经典,不断强化行动力,每天五公里,每天坚持写简书,400多天的日日夜夜的不敢懈怠片刻,去努力活出我本来的样子。
而就在前两天的案例督导中,我深深地感受到:
被大咖点穴的感觉很有意思,心里很沉,仿佛获得了能量,又感觉动弹不得,像是需要静养一样,我感觉潜意识被扰动了,其实已经变得非常不同,只是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吸收,呈现出来。
代老师回复我说:
你体会到的这种感觉可能是自恋破碎,破除自恋是心理咨询师的必由之路。
我觉察了一下还真是。我现在是一个行动力多么强的人啊,每天坚持跑步、写作,乐此不疲。可是昨天,我竟全身动弹不得,蜷缩在角落里躲藏了一整天,睡了很久之后,今天才稍微缓过来,然后细细品味一下督导的收获。
孙老师第一个回应:
你的文笔很好,也才华横溢,可是我感觉读不懂,感觉太抽象。
关于这一点我觉察了一下,可能是一种防御,就是我通过抽象的文字表达,获得一种情感隔离,显得我很高级,来抵挡这个我玩不转的现实社会,保留自己仅存的自尊心。所以在以后的谈话中我要有意识的就事论事,而不是无理论理。就像我今天录了一段语音,有意识的加入了一些小例子,尽管还有些生涩。
薛老师的回复是:
我感受到了你对来访的内疚感。
关于这一点,在咨询过程中我没有体会到,但是经过薛老师反馈,我觉察了一下,内疚是有的。而就在我前面的一个咨询中,来访跟我说她的内疚的时候,我一下子说出了两个字:有罪。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写道:
因为内疚是一种认为自己有罪或已然做了错事的感受;内疚很容易通过严苛父母或超我的内化而完成。而羞愧则是一种被当做坏人或认为有过错的感受,来源于外界。内疚中潜伏着犯罪的冲动,而羞愧则隐含着无助、丑陋和懦弱的感受。
薛老师跟我反馈的内疚,我进行了深入的觉察,我的母亲就是很严苛的,具备强大意志力的,否则根本无法在那种苦难的岁月生存下来。而情绪是有适应和动机功能的。母亲对我艰苦的长年累月的付出,特别是在父亲不作为的情况下,潜意识投射了对我的期望,可是我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独立的过程,实际上是距离母亲的期望越来越远的,这内疚就产生了。我辜负了母亲对我的养育,有种犯罪的冲动在里面。
“抵消”是指通过个体的行为与内心体验达到平衡,即:个体潜意识中指望通过某些态度或行为恰好消除某些情感(通常是内疚或羞愧),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
如果行为的动机存在意识层面,理论上我们就不能称之为抵消,而如果个体未能意识到自己的内疚情感,自然也未能意识到想要补偿的愿望,那么此时可称作抵消。
而来访追随了我很长时间,我希望最小代价、最真诚的方式治愈他,其实就是抵消我对母亲的内疚感,对母亲的负罪感。从这个觉察中我知道,虽然我一直在努力的看见来访,但实际上依然保留着太多自我的痕迹。我只看见了症状,而没有看见来访是活生生的人。
用我自己的话来说,以后的工作模式,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去看见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七情六欲、恩怨情仇的人。
范老师的回复是:
第一,专业化的设置,缺乏咨询的伦理设置,咨询身份、粉丝身份不清晰。而对于新手咨询师来说,不能只靠直觉,更需要专业的素养,需要专业领域的设置架构,不同的流派都有不同的设置,避免咨访关系的过度卷入。
第二,对来访缺乏足够的好奇心,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充满独特性的,我有点儿先入为主。
第三、关于来访的信息收集不足。
第四、在咨访关系中的移情和反移情是可以拿出来和来访进行讨论的,可是我单方面的无意识的又回到自己身上,这一部分说明自我的成长不足。
我感觉到范老师的回复压着我的心沉甸甸的,有种轻微的窒息感。我想反抗,却无懈可击;我想接纳,可是承载不住。但是范老师的视角,刀刀见血,但刀刀给我留着活口。
关于专业化的设置,我是逐渐才有的意识。从高中开始我就听不进去老师讲课了,有点儿抗拒权威,有种被吞噬的感觉,总是无意识的自己琢磨什么东西,总想创造一种伟大的理论来抵抗我母亲对我的吞噬感。甚至上了大学也没有听过几次专业课,就这么误打误撞的东一头西一头的。这一点,我毋容置疑的需要精进,尽快的专业化起来。
关于第二点的这个好奇心,是点穴被重的一拳,最有分量。因为我的本能逻辑是不断的探索高频能量。很形象的说是我对代老师、对范老师这种高能的老师好奇,总是在潜意识里追赶,而忘记了自己脚下的路,就是所谓的不接地气。现在才明白,要想跑的快,其实是要从脚踏实地的练习好自己的跑步基本功才能发力跑快的,就是从对来访有好奇心才能开始,保持开放的心态,对来访的好奇心,就是练习基本功,正视自己的基础薄弱,去看见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好高骛远。
信息的收集还是属于专业化的过程,而又回到自己身上,说明成长部分的结构化还不够好,这些都是硬核的,无法逃避的,需要不断深挖、多练更清晰化、更架构化的过程。
张老师回复:
基础的就不高大上了吗?自己不知道的就感觉很高大上。心理咨询是有理论支撑的。
这可能有点儿敲碎了我的自恋情结。毕竟我在写读书笔记过程中,差不多是逐句逐字的看得,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回去查阅教材,也相当于对基础知识重新回顾了一遍。当我在咨询过程中给来访解释一些人格结构部分,来访说听不懂的时候激发了我的自恋。按照范老师的经验,我应该把我的感受跟来访进行探讨,这里面有什么机会,而不是我教育他说,连基本的概念你都不懂啊,亏还看了那么多书呢?!
关于咨询的理论,我正在逐渐的加强,慢慢的会将这些很基本的书都深入的过几遍,这是专业化必须要走的路。
代老师的回复:
一个新手咨询师误打误撞的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将自己整合了。在咨询过程中技术应用的少,直觉应用的太多,也许对整合自我是有效的,但是结构化不清晰,兼容性小。不管用哪个咨询流派,都要有自己的看家的底牌,才能去整合别的流派。当学会像医生一样给自己穿上白大褂,用专业的路线武装自己,路才会越走越宽。
而我的抽象思维过于发达,缺乏具体化;如果能尽可能的具体化,落地效果就会好很多。
必须实事求是的说,代老师的评价一语中的,我确实是误打误撞的整合了自己,比我自己想象中的提前了大半年。本来我计划能在2021年结束前把自己整明白我就心满意足。看样子心理成长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不确定性和机缘的。
我最早接触过《叙事疗法》,喜欢那种去中心化(即权威)的包容性,但是又感觉叙事疗法过于散乱,不容易操作,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但是满足了我的大量的情感宣泄,被看见了;然后在遇到《精神分析》又在里面寻找情感宣泄的理论支撑,从被看见到看见自己,最终整合了;最后,我想通过自己的整合的体验,用认知疗法推导一遍,进行结构化一下。
最后反馈一下丁老师,一直问我的督导目标是什么,我当时的回答是,无法共情到来访。但经过我写这个反馈的过程中,我觉察到,我更希望通过诸位大咖的点穴,让我自恋破碎,进行深度整合,逐渐有意识的忽略到自我的部分,提取出更多的普适性的东西出来。
以上感谢诸位老师的无私帮助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