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则五:管教你家的小怪物:别让孩子做出令你讨厌他的事
管教孩子是一种责任,
管教不是对不良行为的愤怒或者报复,
而是仁慈和长远判断的谨慎结合。
真正用心的父母是不会让自己最在乎的子女成为众人鄙视的对象的。
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过:“当一个男人无条件地被母亲当作最爱时,会一生拥有征服者的感觉,以及那种能够真的带来成功的自信。
01、提升成本/收益比
世上没有糟糕的孩子,只有糟糕的父母。
人类的一切堕落不加批判地归咎于社会也不是一种好的选择,这只会把事情置于不可改变的境地,却起不到任何帮助。
而且这种想法无异于异想天开。如果社会是堕落的,但身处其中的个体不是堕落的,那么所有的堕落从何而来,又是如何传播的?
根据社会是堕落的这一假设,又可以推演出一个更加糟糕的说法,即所有个体问题不论多么罕见,都应该通过激进的文化重构来解决。
社会不得不持续地解构保持自身稳定的传统,以便将更多边缘人群包括进来。然而这些人很有可能根本无法适应我们认知形成所依据的范畴。
这不是一件好事,私人问题不能都通过社会革命来解决,因为革命往往充满了变数并带有一定危险性。
02、无知的“野蛮人”
有人说,每个人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践行着某个著名哲学家的思想。
儿童的内心在本质上是纯真的,只是在后天会被文化和社会所玷污,这种想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18世纪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
卢梭热切地相信人类社会与私有制一样腐败不堪,并声称未进入文明状态时的人类才是最温柔、美好的。
卢梭这位高贵的“野蛮人”描述的是一种抽象、原型和宗教的理想,而不是他所认识的活生生的现实。
神话般完美的圣婴永远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他代表了潜力无穷的年轻人、新生的英雄、被冤枉的无辜之人以及国王失散多年的儿子,他也暗示了人类曾经的不朽状态。
03、社会化
儿童和成年人一样不是只有善良的一面,所以他们不会因为无人照管、不受社会的影响而成长为完美的人。即使是狗,想要被群体接受也必须先得社会化。
儿童比狗复杂得多,所以如果没有经过训练、管教和适当的鼓励,儿童更有可能误入歧途。
社会化这一重要过程能够避免伤害,培养善良。儿童必须被塑造和教育,否则就无法茁壮成长。
儿童的行为也清晰地反映了这一事实:孩子们渴望得到同龄人和成年人的关注。这种关注非常重要,因为它能使孩子们成长为成功和成熟的社会成员。
缺乏深入关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甚至超过虐待所带来的伤害。
有些自诩仁慈的父母会因为不专心而无法让孩子保持敏锐和清醒,以至于使孩子一直停留在无意识和未分化的状态,这无疑会伤害孩子。有些负责照顾孩子的成年人因为害怕冲突或不快也不敢指导和纠正孩子,这也会伤害孩子。
我能够轻易地识别出被这样对待的孩子,他们看上去往往软弱无力、漫不经心、稀里糊涂、呆滞沉闷,不像其他孩子一样活力四射。他们像是未经雕刻的石材,被永远困在等待成型的状态中。
04、建立规则与结构意识
管教孩子是一种责任,管教不是对不良行为的愤怒或者报复,而是仁慈和长远判断的谨慎结合。
恰当的管教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因为认真关注孩子、判断对错及分析原因、树立公正而充满关怀的管教原则并让其他照顾孩子的人共同遵循,每一点都是很困难的。
人们还假设规则会永久性地抑制孩子无限的创造力。
但是研究早已清楚表明:
第一,非凡的创造力极为罕见;
第二,严格的限制其实有利于创造力的养成。
相信规则和结构具有绝对破坏性的人,通常也相信儿童如果能够自由展现他们的完美天性,自然也会对何时睡觉和吃什么做出正确的选择。
想一想,一个小孩为什么会反复打他母亲的脸?这是个愚蠢的问题。答案很明显,小孩是想凌驾于母亲之上,看看自己能否逃脱惩罚。
暴力并不神秘,自制力才是神秘的。因为实施暴力很容易,而要想获得自制力,必须要经过一系列努力。
人们经常在一些基本的心理学问题上将重点放错。其实,人们为什么焦虑不是个谜,人们为什么保持平静才是个谜。
05、明确界限
如果我可以伤害和制服你,那么我就可以在你面前随心所欲。
我可以通过折磨你来满足我的好奇心,我可以夺走别人对你的关注并主宰你,或者偷走你的玩具。
儿童之所以会打人,一方面是因为攻击性是天生的,尽管强度因人而异,另一方面是因为攻击性会增强欲望。
将攻击性视为一种习得行为是一种愚蠢的想法。蛇不需要学习如何攻击,那是野兽的本性。
从统计数据来看,两岁的孩子最具暴力倾向。
他们会通过踢打、撕咬和偷窃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与挫败,满足自己的冲动愿望。
更重要的是,他们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探索恰当行为的边界,不然他们要怎么弄清楚什么行为是被允许的呢?
小孩子就像寻找墙面的盲人一样,需要不断地前进和尝试,然后才能发现边界在哪里,况且这些边界往往和人们声称的位置不一样。
06、管教和惩罚
父母现在都非常害怕看到两个经常同时出现的词:管教和惩罚。
这两个词让人联想到监狱、士兵和长筒靴。
管教与压迫,惩罚与折磨,这之间的界限的确很模糊,因此,管教和惩罚需要谨慎地进行。
人们对两者恐惧是正常的,但它们都是必不可少的。
你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它们,区别只在于你是否会恰当而有意识地使用它们。
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一样也能帮助我们学习并成长。
人们必须通过学习来克服自己的愚蠢和脆弱,通过畏惧死亡来防止自己主动寻死。所以,虽然消极情绪令人不适,但感到受伤、恐惧、羞耻和恶心却可以保护我们免受伤害。
人们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事实上,一个人从损失中体验到的消极情绪比从同等程度的收获中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要更强烈。痛苦和焦虑比快乐和希望更有力量。
07、管教五原则
管教原则一:限制规则数量
第一条原则是:不要用太多规则来妨碍孩子们和他们的管教者,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管教原则二:用最小必要力量
第二条原则,你可能不明白什么是最小必要力量,它可以被理解成一个从最小干预方式开始实验的过程。
有的孩子只要被瞪一眼就不敢再妄动,有的受制于口头命令,还有的则需要你用食指弹打一下他的小手。
最后一种方法在餐厅等公共场合尤其适用,你可以悄悄地执行,既有效又不会让冲突升级。
不这么做的话,孩子就可能会通过愤怒地哭泣来要求得到关注,这无疑会让周围人反感。
孩子如果不受管束地到处乱跑、打扰大家的话,不仅会让他自己和父母蒙羞,还会导致他未来出现更多不当行为。
管教原则三:父母同时管教
抚养小孩很消耗精力,所以家长很容易犯错误。
失眠、饥饿、争吵、宿醉或者工作不顺都足以让父母变得不讲理,要是这些情况叠加起来就更危险了。
因此,必须有另一个人在一旁观察、介入和拿主意。
有的时候,这也能够避免牢骚不断的孩子和失去耐心的家长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父母共同参与管教也可以让孩子父亲照顾一下刚做了妈妈的妻子,避免她因为连续30天被婴儿搞得夜不能寐而做出傻事。
我们必须承认,父母俱全的家庭形式的确更好。
管教原则四:了解自己的阴暗面
管教原则四和人的心理更为相关:家长应该了解自己的阴暗面,明白自己有苛责、报复、压迫、憎恨、发火和欺骗的可能性。
有着病态关系的家庭到处都是。这些家庭从不制定规则,也从不约束不良行为,家长总是会毫无征兆地爆发。
而孩子就生活在这样的混乱中,要么因怯弱被压制,要么因顽固而叛逆。这种家庭氛围足以摧毁人生。
管教原则五:让孩子看清世界
管教原则五是适用最广的:父母应当成为孩子了解真实世界的窗口,父母可以仁慈并充满关爱,但是也必须让孩子看清世界。
这个责任比让孩子快乐、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更为重要。
父母的主要职责是让孩子成为受人喜欢的人,这会给他带来更多机遇,让他产生更多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
这甚至比培养个性还重要,因为追求个性的前提是要具备高度的社交成熟度。
一个专注、活泼、积极、幽默、礼貌和诚信的孩子,无论他走到哪儿,都不会缺朋友。
他会获得父母和老师的喜爱,得到大人们的关注和悉心指导,在一个充满敌意、很容易变得冷酷无情的世界里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