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学习课文,老师经常会问:中心思想是什么?
初学课文,我们对中心思想的理解总有偏差。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阅读不够,
没有找到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训练。
什么叫训练?
就是要让我们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譬如学一个字,不仅是认得,记得,还要用得适当。
阅读许多时候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
养成习惯,才能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每读一篇文章,
作者的思想是怎样发展的,
感情是怎样表达清楚的,诸如此类。
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求助于人,
这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功夫还在自己,
只靠从别人那里拿来,
自己不下功夫或者很少下功夫,是不行的。
如果词句不甚了解,
文章内容不太清楚,
那就谈不上什么理解了。
文字怎样适当的应用还是靠自己,
根本之点还是透彻理解文章,
所以靠拿来不行,要自己下功夫钻研。
网上有很多教写作的课,
老师啪啪啪45分钟讲的眉飞色舞,
引经据典,不亦乐乎。
但实际上,老师这种灌输式的方法考验的是学生的悟性和自觉。
老师最终的目的应是“不需要教”,
要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
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一边教,一边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
要通过发问和讲说启发学生去思考。
现在我们很多人读经典、读名著,
两天就可读完一本,美其名曰快速阅读,
只取精华、舍弃糟粕。
如果读书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
只知道故事的极简梗概,没有了解到作者用词的讲究
没有发现书中作者如何描述、表达、转折、递进的精妙,那只能说是马马虎虎地读了一遍。
马马虎虎读书是要不得的,一部名著没有读好,
问题不大,养成了马马虎虎的读书习惯,
可要吃一辈子的亏。
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迅速,
这是重要的基本训练,要在阅读中训练好。
阅读习惯不好,一定会影响到表达,
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
是的,每读一篇文章,一本书,能够随着作者的心理,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我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我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