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前天去世,朋友圈、QQ空间又是一圈疯转,众评纷纭,说德艺双馨者有之,说文以载道者有之,说大师楷模者有之。但是问问这些人读过杨绛哪些书,书中有什么情节、哪些人物,她有哪些译著,我想没有多少人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说这话也没什么意思。许多人会说你想说啥啊就你读过书是不是不就装逼嘛。其实我对杨绛的了解也仅限于课本上有一篇《老王》,我也没读过她的其他作品。
我只是想说一句,别因此就觉得严肃文学还是有大批受众的,老作家还是有大批粉丝的,严肃文化还是有许多出路的。
网上 一波波的纪念活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群伪读者的赶集。
我们中国有几亿网民,赶集这种事每天发生个千儿八百件也没什么稀奇的。这边有个文化名人去世了啊哦,岁数挺大了肯定是大师,我转一个说两句显得我有品又有人情味。那边爆料了啊哦,某个当官的又有丑闻了,我转一个抨击一下,语气别太激动,要显得我冷眼看破又不屑说穿。南海又起争端了我评论一个骂骂老美。朝鲜又射导弹了我笑一句蚍蜉撼大树。
……
你上网也许会感慨我们竟然有如此庞大如此关心政治又如此有品的网民群体。 其实大多数人转完了来一罐红牛就开始撸啊撸,两局以后就忘了自己干了些什么。
赶集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它使信息时效性在降低,集市总是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去晚了就一片空地。我五月二十七日写杨绛就肯定不如五月二十五日写。原来大师楷模的魅力就能持续两天啊。
它引发了一系列网络暴力和造谣诽谤事件,我放个屁一群赶集的转一万遍就是一场台风,人肉个一两回无辜者也变得人人喊打。它让网络越来越臭,让官方越来越头疼,让公知们公信力不断下降。 这不都是赶集造成的,但是它要负相当的责任。
我只是希望我们的网民在传递一些信息、发出一些声音之前,先要有自己的判断和辨识。不要随大流,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病态求关注,不要哗众取宠。如果你没读过杨绛,那你转一波无可厚非,毕竟这只是一场悼念活动。但如果你弄不清一件事情的真伪,却去促进传播甚至添油加醋推波助澜,那这是不负责的。
珍爱生命,谢绝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