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每一个被情绪困扰的人
如果你仔细回想自己的经历,就会发现有种东西一直操控着我们的生活,让本来应该更美好的生活变得难堪,甚至不堪,那就是情绪。
世间事都有其逻辑、理论、方法和限度。可是我们不是人工智能,从来无法乐观冷静地处理事情。所以王明阳把“知行合一”作为人生最高境界,《圣经》中把情绪定义为“撒旦用于打击人类的最终武器”,佛教最基础的教义是戒除七情六欲,心理学则指出潜意识为主导的心理障碍总是会困扰我们。在此,哲学、文学、玄学与科学不谋而高度统一。
这是先天之罪,后天获得。
显然,除了科学上所说的积极的情绪对于生理上的积极作用(例如俗语“笑一笑,十年少”又或“感激有益于心脏健康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和消极情绪对于生理上的消极作用(例如俗语”愁一愁,白了头“又或”抑郁情绪会损伤大脑海马区“),大部分情况下,情绪是没有好处的。因为情绪会让人失去控制,不能冷静地处理事情或状况。所以,大哲大儒大佛都是薄情寡欲之人。
但是我觉得平凡的人无需要那么做。我认为情绪是心理的外排物。人的身体会产生外排物:二氧化碳,小便等等;人的心理也会产生外排物,那便是情绪。
查阅过很多有关“情绪管理”的书籍,但因为坚持“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意义”,所以我对于市面上普遍流传的压制负面情绪或者剔除负面情绪的说法始终不能苟同。文章《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负面情绪》指出:所有情绪都有其合理性,不存在好与坏的分别,只能说是上升的情绪或者下降的情绪。我赞同这种说法,情绪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无论正面和负面。
浅层次的,情绪起源于人对事的看法。事情本身并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任何事情都有其发展过程,摈弃法律和道德禁锢客观推导下来,任何事情都可以被理解。但是这不是凡人可以做到,任何两个人眼中的同一件事情都是不一样的,就像任何两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释迦摩尼曾说:只有两个修行到阿罗汉境界的人才能看待世界为相同。
深层次的,情绪来源于生物性和童年时期的渴求以及灾难性事件。关于拖延症,跟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在拖延的时候我们都会有轻微的失落感和孤独感。这跟小时候的教育环境分不开,中国教育模式很枯燥,造成我们小时候对于学习的抗拒,而教育模式中的奖罚模式让我们对于学习的追求走偏,不再是纯粹的知识追求,而是对于虚荣的追求,一旦追求不到,很容易造成挫败感。控制好情绪是解决拖延症的好办法。
情绪不是完全没有作用的,情绪是我们的潜意识告诉我们真正需要什么。中国的家庭模式下,童年缺爱的人很多,所以到处弥漫着孤单的言论,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便是潜意识在告诉你:喂,你需要爱哦。孤独感和不安全感的外在表现有很多,比如在人群中的狂躁或者一个人的呓语。
前面说到,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情绪都是蒙蔽心灵眼睛的玩意儿。相对于下降的情绪对你困扰,其实上升的情绪更加危险。双相障碍(前称躁郁症:躁狂和抑郁交替出现的心理疾病)患者,多数自杀在躁狂状况下。躁狂让人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央,可以做到任何事情。躁狂比抑郁更难察觉,当人抑郁时会发现自己是不正常的,可是躁狂时不会发现自己是不正常的,这时候患者只会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中国古语有云:乐极生悲。
但情绪也能好好发挥作用,比如文艺创作,共情(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是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情绪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于感情了。“感情”一词需一分为二,一是“感”,即对方给你的感受,二是“情”,即你自己拥有的情绪,前者产生后者,后者影响前者。所以人在恋爱时的情绪很难由自我控制。但是如果能有意识的认知自己情绪的变化,那么疏导情绪的能力将有明显的提升。
所谓“疏导”,并非“控制”。情绪是不该被控制的,就像呼吸和小便不该被控制。日本已故精神医学家森田正马于1919年创立了“森田疗法”。“森田疗法讲求“顺其自然”和“为所当为”。“顺其自然”让患者认同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要跟自己的负面情绪作抗争,其实是不跟自己做无谓的斗争。“为所当为”让患者认识到自己能做的事情,对于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采取不关注的态度。当然,这很难办到,所以,“森田疗法”有一套很精细的治疗手段。
“森田疗法”亦称“禅疗法”
如果能清楚地体会自身的情绪,那么我们会生活得更加清醒,可以的话,尽量做到外察内审,把情绪发挥出它正确的作用。
我想最高端的情绪管理莫过于“知行合一”吧。
愿我此生了,可知行合一。
可知行合一又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