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先生在新教育实验第八届年会报告中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落实有效教学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重,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重,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一种把知识、生活与生命的高度融合与深刻共鸣的课堂,学生自信、从容、有尊严地站在课堂的中央,是值得我们去探寻的。因为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命健康成长的生态家园,而不是痛苦的“牢狱”。我校正在研究的省级课题《基于王艮教育思想,构建“乐学课堂”的实践研究》,恰中肯綮“理想”那方。
近年来,学校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了系列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但不可否认部分教师教学还停留在“给鱼”的层面,还有部分教师有些微课堂变革意识,从“给鱼”转向了“授渔”,但是在学习意欲唤醒方面还较为缺失,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真正得以落实,教学中仍然过于重视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习得,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导致教学内容适宜性缺失,教学形态单一,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地调动,学生渴望表达、展示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进而滋生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立足课堂,以生为本,关注生命,变革课堂现状,实现乐学合一。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乐学思想,为此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与现实指导意义。在《乐学歌》中王艮阐述了乐与学的关系,他认为,“学”与“乐”是一体化的,离开“学”就谈不上乐,当然离开乐,也谈不上“学”。因此,“学是乐,乐是学。”这是对“乐学”的概括性总结,即学习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快乐,而快乐也正是通过不懈的学习而得到的。
我们追寻的“路径”:
实——实在有效,追寻本真课堂。实,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指向儿童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发展。现在有些作秀的“公开课”是“可看、好看”,但“不可学、不可用”,是虚假的“塑料花”,缺乏应有的生命力和生长力。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有机”、“绿色”、“原生态”的,指向所有孩子的。从视、听、讲、练等多个角度与维度试行改变,变座位、变讲台、变区角文化布置等等,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让课堂宁静、交响、灵动、实效。
趣——以趣激情,构筑童趣课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一是教师要有情趣,心中装满热情走进课堂,融情于教,主动教,乐于教,乐于倾听花开的声音;二是学习的主体要有深厚的学习兴趣,移情于学,乐此不疲,携手同伴,忘却归途;三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要富于趣味,能唤起学习主体内心深厚的求知欲望,激活主体思维,顺应心灵需求,激发主动学习意识。
融——身心相融,主客体相融,创生灵动课堂。一是教师融入到儿童的情、趣、知、行、意等各方面,;二是儿童对知识的融通与灵动,学而不厌,主动探究;三是与自然、环境相融,构建“自助”“自然”课堂,演绎课堂新样态。
努力建立理想的快乐学习共同体,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只需要抛出一个“主题”式的绣球,在孩子们争抢绣球(探究)的时,我们应精力集中地深入观察每个学生,倾听每个小组、每位学生的声音,像佐藤学教授所说的那样,不仅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在孩子们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及时出现,精准引导;在孩子们其乐融融的时候,静静地站在他们身旁,快速干练地将一个个精彩的观念串联起来,适当反刍、垫高。
乐学、理想、共同体……教育“老”话题,历久弥新,乐意同行,明亮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