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期前情提要:
……
兄妹七人我排老六,上面有四个姐姐,一个哥哥,还有个小妹妹。小时候倒没觉得有多苦,这与几个姐姐的呵护是分不开的。就这样顺利地成长。稍大一些,先是二姐后来是四姐和哥哥牵着我手去村小学上学。直至1976年,隐隐约约记得那一年发生过地震。农历六月的一天早上,我和哥哥、四姐放学回到家里,只见我家院子里熙熙攘攘好多人。正要洗脸的我被姐姐一把拽进了西屋,挤开屋里地下站满的人群,摁到炕沿边,只见父亲被我娘拥着,再后来是屋里所有人嚎啕大哭。
我的父亲去世了,那一年我不满八岁。
……
我是晓怡,来自一所普通的本科大学。
一九九八年出生,今年读大二,我有一个梦想,一个简单的却又不易的,小小的梦想——希望能做一个特别的人。
我的父亲,一九六八年出生。今年整五十虚岁,一辈子历经坎坷,把自己的过去、现在写成了一本回忆录。想把自己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九零后。
奶奶有七个孩子,父亲排老六。
爸爸八岁的时候,爷爷去世了。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虽说父亲一生没有如何巨大的成就,但他永远是我心目中最厉害的人。写了这篇回忆录。
我取名叫父亲的前半生。
父亲取名叫平凡的人生。
短暂的学校生涯许多年以来原本已经尘封,年近50岁了,自己的学历一直停留在“初中肄业”,我属于老师养种的那块不打粮食的土地,也成了自己人生的短板,曾几何时对于自己的学校生涯有意无意总在回避,久之对于老师、同学、就形成一种本能的排斥。
自接到延平和金保的聚会通知之后,许是年龄的增长也想去健全自己人生经历中的那一个缺口,就调动自己全部的脑细胞,高速运转使劲挖掘、回忆在古月中学就读时的那一幕一幕。加上同学群里大家所说的点点滴滴,渐渐就连起了那段时光。
这两天读完了张玺老师的《田川吟》,老师的回忆也把我带回到了过去的年代,勾起了太多太多的记忆。
印象中儿时是在懵懵懂懂中过来的。小时候古月是传说中的“大地方”,古月中学更是心目中向往的高等学府。
一 、入 学
小学时期,能“上重点”算是这一生中的第一个理想吧,小学老师对待“考重点”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如今的高考。
经过“初选”去古月中学参加考试,优越感也许从那时就油然而生。参加完考试就觉得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古月中学的大门,之后的录取似乎顺理成章。
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天了,去学校报到还是跟参加考试时候一样,坐在姐夫自行车的后座上进了学校的大门,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第一次仔细看了迎门而立的影壁墙,第一次听到挂在门口大槐树上的钟声,那时候除了兴奋就是新奇。
二 、新 知
入学后最早接触的是饭票。
发下来的饭票是蓝、红、黑三种颜色印刷的三片纸,用来区别早、中、晚餐,上面印着当月每天的日期。每顿饭就撕下来相对应的那一小片儿。
进学校后,不论生活还是学习包括语言交流都见识到许多之前从没接触过的洋气内容。其中第一个新名词是(馒头)。小时候在家知道有馍馍,切成圆柱形的叫卷子,怎么这就突然成馒头了。为了不露自己“山杆儿”还是随大溜不敢去纠正别人。在今天大家把当年学校大食堂的好多话题当做笑谈时,回味那时候的萝卜条汤、冬瓜菜……不啻如今的大餐。
三、宿 舍
记得是三梅大姐引导我们办理入学的一些手续,之后进到宿舍看到那两排通铺是既兴奋又有些怯生,大概新媳妇进洞房也是同样的感觉吧。送我入学的大姐夫给选定一个位置安顿好被褥,并跟先我到校的几个老乡家长一起,叮嘱我们互相照顾、好好学习、与同学搞好团结等等许多,我的中学生活就开始了。
四、背 铃
班主任郝光宗老师颇喜爱文学,自始就着重培养大家的写作兴趣。开学的第一堂作文课是《开学第一天》。当时我写了根本不存在的学校门口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欢迎新同学的场面。记得那时候老师不点名讲到了这个节点。大意就是:题材来源于生活,写出来的东西一定要符合真实的生活场景。不能空洞、俗套。之后渐渐又给我们专门讲过一幅长联,曾经激起同学们热爱文学创作的激情。后来确有同学在不同的刊物上发表了一些作文。
郝老师上课的教具,区别于其他老师的是手提的那个小闹钟。记得也是开学不久的一堂作文课,老师给出的是一篇观察作文,命题《背铃》,源于这个闹钟的后盖取代了普通闹钟的小铃铛。当时自己也跟大家一起装模作样地上讲台观察闹钟的外部结构,写的内容自然是忘光了,仅仅记住老师在点评大家作文时,提到了一位同学文中描写闹钟结构不清楚背面那么多的旋钮都叫什么名称,就干脆写成“钟表后面的那个那”。
五、回 力 鞋
自己从没离开过出生的小山村,古月中学是那个年龄见到过的最大最洋的世面了,知道了山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新鲜事物。海涛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在收音机外面讲普通话的人,知道了花生米还可以用油炸了拌咸盐吃、知道了还有炒熟的面球和柿饼,知道了还有弹琉璃蛋的游戏,见识了从未见过的许许多多。
最羡慕的当属帅哥新录的回力鞋。那鞋帮白得刺眼,鞋底子暄和的感觉能蹦老高(当然只是自己的想象),自己不擅体育运动也就无缘回力鞋。那时候新录比我们个头高、见识广,显得成熟许多。开口先说“俺小觉****”,给我们讲小觉礼堂的“大座机”,在宿舍与同学争论“氧气灭火”,现在想起来都历历在目。
一天的深夜,突然我莫名其妙的肚子疼得要命。捂着被子吭哧吭哧地啼哭,新录最先发现我的异常,在问清原因之后,一边安抚我一边招呼其他同学去喊校医。经过一番折腾,安顿住之后,再一次流出的是温暖、感激的泪水。之后我以那天晚上的事为题写了一篇作文《邻居》。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几十年了,一直忘不掉曾经的同学陈新录,忘不掉那双回力鞋。
六、英语课代表
英语启蒙是封老师,小学的a(啊)o(喔)e(饿)用不上了,从26个英文字母重新认识。捏着嗓子跟老师朗读,至今仍能想起落尾儿的那一钩。也许是新鲜,当时是真的热情高涨。还有一个责任心强且特漂亮的英语课代表,最近冥思苦想经同学提示才想起来名字——吕文花同学。小文花讲话带山西口音,自习课收作业的时候在班里喊“收英语了”, 那时候少不更事,自己就顺着尾音重复一声“收ye ye了”,就把小丫头给惹得留下了丰富的眼泪。当然回报是老师的“五指扇”。
这是学生时代淘事之一。
七、烧饼的诱惑
那时候在校学生大都参加一些课外劳动。第一次是去东洪子店河滩割草,用来铺床板。不记得是跟哪个结伴了,在河滩里第一次看到小木船,就想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可惜那船太沉,弄不进水里。上去晃荡了一阵子旱船只好作罢,波浪至今没有推开。
还记得是在初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学校组织去关山植树。跟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呼哧带喘地上到了山腰,带队老师给我特殊“照顾”“你挖不动树坑,去古月街上给大家买烧饼吧。”这一“照顾”来回至少多走十里地。讨厌的是返程的路上,那烧饼的香味儿直往鼻孔里钻,把我给馋的,一路走一路做思想斗争,就像雷锋做好事似的。经过中间的几次停留最终想出一个妙招,就使劲颠打装烧饼的几个书包,然后把烧饼一个个取出来放到光石头上,剩到书包底部的碎屑与芝麻就成了我的佳肴,还保证了烧饼数量一个不少。真是那个香啊……
几个小故事开场。
时间还早,故事还长。
大家同我一起,去看那些年,发生在我们父辈身上的那些故事。
(后期会有家庭的变故、辍学初入社会、入伍当兵、人生的起起伏伏等,一系列曾经发生的那些事情。我还会po出一些七八十年代我大家庭的一些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