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
1、ph7.8-8.4 碱性,中和胃酸 1-2/L ,为小肠内酶提供适宜环境;
2、胰液消化作用:消化主力,消化功能全面,如分泌少,则脂肪、蛋白质消化受影响,出现腹泻、脂溶性维生素受影响,糖消化吸收影响不大;
二、胆汁
1、ph7.4 碱性,800-1000/天,胆囊浓缩后储存40-70ml;
2、主要成分:胆盐
主要作用:促进脂类消化吸收
3、胆汁作用:乳化脂肪、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胆盐可肝肠循环
4、胆囊:浓缩胆汁;
食物刺激胆汁排出由强到弱:高蛋白、高脂肪、糖;
实践:胆结石形成
胆固醇结石形成原理:卵磷脂过少或胆固醇过多,胆固醇不能溶解于胆汁中,从胆汁中析出形成。
胆红素结石形成原理:游离胆红素过多。
三、小肠液
1、ph7.6,弱碱
2、分泌:肠激酶,激活胰蛋白酶原。
3、作用:蛋白质和糖类消化最后一关
4、小肠运动:未进食—紧张性收缩;进食后—分节运动,混合食糜,无推进食物运动;蠕动,推动食糜向前,到新肠段。
回盲括约肌:延缓食糜进结肠,防止大肠内容物返回小肠。每天有450-500ml食糜进大肠。
四、肝脏
1、血运丰富,占总血量14%
2、物质代谢核心器官,所有酶类的集合
3、肝脏作用:分泌胆汁;参与糖、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激素代谢;
五、大肠功能
1、吸收水分、无机盐、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2、吸收肠内微生物合成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K
3、排便原理:集团蠕动—始于横结肠,快而行程远的蠕动,将内容物推送到乙状结肠。
排便反射:粪便刺激直肠内壁感受器,冲动传导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人脊髓,大脑,引起便意。
4、大肠内细菌:占粪便重量20-30%,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
发酵:细菌对糖、脂肪分解,产生乳酸、乙酸、甲烷、二氧化碳
腐败: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产生氨、硫化氢、组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