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得闲,重温了经典动画《黄色潜水艇》。看完之后感觉依旧像第一次看时那样开心,也收获了一些新的理解。
说起这部动画电影的拍摄,就不得不提到披头士乐队——也是我最喜欢的摇滚乐队。1968年,已不再现场演出、扎根录音室的“甲壳虫”们,被邀请拍摄一部以他们本人为题材的动画电影。小伙子们兴趣缺缺,甚至不想为电影写一首新歌。好说歹说,他们还是坚持到了拍完。
借着概念专辑《佩珀军士孤心俱乐部乐队(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的大获成功,专辑中的虚构乐队(其实就是披头士自己)自然成为《黄色潜水艇》故事的主角。电影大量使用了乐队的作品,并由传奇制作人George Martin编写弦乐配乐,大大增加了其音乐艺术性。
故事方面,主线剧情相当简单:四个动画角色乘着黄色潜水艇,前往拯救被反派霸占的神奇大陆“花椒王国”,一路历险,靠着乐器和歌声战胜敌人。——简直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冒险童话故事里。不过故事框架之下的情节却不单调,奇幻构思和超现实主义元素随处可见,你很容易在其中发现类似达利画作中的东西。
不过在我看来,这部动画的视觉艺术风格更值得关注,也是我这次重温时着重品味的部分。
或许今天的人们想到“动画电影”时,脑中第一反应就是迪士尼动画的风格。但《黄色潜水艇》完全不同,它可以说是插画风格,画面设计使用了大量装饰性和超现实元素,这画风无论放在六十年代还是今天,都显得独树一帜。
六十年代后期“嬉皮士”运动掀起文化大潮;在音乐领域影响了“迷幻摇滚”的流行,领军人物之一便是披头士乐队。在《黄色潜水艇》中,摇滚乐和波普视觉艺术完美融合。波普艺术风格在当时颇受嬉皮士一族的推崇,它色彩明朗、浓烈、绚丽,在形状和元素的重复中拓展着观者的视觉空间和想象力,也让人获得愉悦轻松的体验。据说当年有好几位波普艺术家为电影作画,为了让画面贴合乐队当时的音乐风格,艺术家们各显神通。结果也是相当理想,电影画面新奇大胆,在今天看来亦不过时;不少情节构思颇有深意,引人遐想。
《黄色潜水艇》于1968年7月上映,票房收获相当可观,其中一部分自然要归功于披头士乐队无与伦比的号召力。指导该片的加拿大导演乔治·杜宁也一夜之间在英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动画之所以经久不衰,也因其反应着那个时代的声音和精神面貌,故事结尾传递的“爱与和平”等积极的态度,时至今日仍影响着很多人的生活。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看这部动画还是多年前英国留学时。那时深深为披头士的音乐着迷,还前往利物浦市寻访每一处与乐队相关的地标。尽管这支乐队在近半个世纪之前就已不再存在,这座城市中还是处处残留着他们的影响。参观过披头士纪念馆,我带着一本精简版的《黄色潜水艇》漫画,和一本印着安迪·沃霍尔为乐队所作画像的笔记本,回了伦敦。
结识“the Fab 4”(乐迷对披头士四人的爱称)、追随他们音乐的历程如同一场梦,和动画中一样五彩斑斓,不曾醒来。即使现实中故事早已有了结局——那是人尽皆知的不完美和悲伤,但在喜爱他们的人心里,那用音乐构筑起的是一座不会有冬天的花园。如同“花椒王国”,四季鲜花盛放、乐曲流淌,多彩而迷人。人们唱着他们的歌,谈论着爱和快乐,因为他们相信,这力量足以战胜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