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这么一句话:“我见过一个人最恐怖的状态,就是持续性的内耗。”
内耗的人生,像是左脚绊右脚,很多时候,还没对外输出攻击,自己就先败了阵。
人一旦陷入自我消耗的状态,迟早会把自己拖入生活的沼泽。
而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反内耗”体质。
莫言在《食草家族》中写道:人要生存,就得摆脱连环般的桎梏,忧愁悲观便是人最根本的死敌。深以为然,很多时候,打败我们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内心的忧虑。在豆瓣上看过一个故事,感触颇深。有个人想申请公司更高的职位,于是发消息问朋友怎么做。朋友不仅详细解答,还发了很多资料给他参考。那人听完点了点头,表示接下来要好好研究一番。过了一个月,朋友问他晋升情况,那人却说还没开始写申请表。朋友问他原因,他支支吾吾地说自己没准备好。“害怕如果申请不过,领导会不会觉得我急功近利”;“担心最后申请失败,同事会不会笑话自己”;“焦虑每年申请成功的人数只有几个,我会不会最后被淘汰”。他还没尝试,就已经被想象中的困难吓住了,还没开始申请,就累得放弃了。美国社会学家hochschild,曾提出过“情绪劳动”的概念。它指的是,除了日常的体力和脑力活动外,还存在情绪活动。当一个人陷入纠结和焦虑中,就会消耗自己大量的体力。这也就是,即便一天什么都没干,我们也会觉得很累的原因。
罗翔教授说:对于可控的事情保持谨慎,对于不可控的事情保持乐观。
生活中或许只有10%的事情,是我们所能够控制的。
我们只能做好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的事情,学会接受事情的事与愿违,这也是我们终生的修行。
豆瓣上有个话题:“当你挣脱他人目光时,是什么体验?”
有个答案很戳心:
当我目光不在他人,而在自己时,生活逐渐明朗起来了。
是啊,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人,习惯活在别人的嘴里,让自己画地为牢。
有位年轻人请教高僧:“大师,为何我总是一事无成?”
高僧问年轻人:“你这几十年都是怎么过的?”
年轻人回答说:“本来想画画,有人说没出息,我就没再画;后来想写作,有人说没前途,我就不写了;再后来想学医,有人说太苦,最后就没考。”
高僧听完年轻人的回答,叹息道:“你总是活在别人的嘴里,哪里能活得精彩?”
很多时候,外界的眼光和评价,就像一层厚厚的茧。
当我们过于在意,就会被困在里面,思想被牵着走,生活也就迷失了方向。
很喜欢杨绛的一句话: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他人的声音只是参考,唯有认清自己,才能坚定自己的方向,即使身处否定,依然不会丢失自我。
季羡林在《季羡林谈人生》中写道: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但一味替他人着想,就会变成毫无底线的老好人,让自己的人生越发冗杂。
知乎上有个话题:“不懂拒绝的人生,到底有多累?”
下面的高赞评论,是网友阿敲的经历。
刚毕业时,阿敲在银行工作的同学找到他,希望他帮忙拉业务。阿敲厌恶风险,但不懂拒绝的他,最后竟然办理了7张信用卡。
工作上,同事有什么事情都找阿敲,端茶倒水,复印资料文件,到楼下取快递,阿敲从来不拒绝。
生活上,朋友们遇到任何困难,也会第一时间来求阿敲帮忙。
别人问阿敲,明明活得那么累,为什么不拒绝别人的请求呢?
阿敲说:
如果不加班帮同事写策划方案,对方就会孤立自己;
莉莉请求我帮忙拉业务,是看得起我,不能让她失望;
大白之前把他新买的小轿车借给我用,人情不能不还。
阿敲就像是“便利贴”,不懂得拒绝身边人的请求,平白为自己增添了很多负累。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如果一个人学会合理拒绝,就能减少生活中90%以上不必要的麻烦,避免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
的确如此,人生在世,大多数的烦恼与压力,到最后都是画蛇添足的自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