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真实生活比电视剧情更精彩,现实更扎心
《人世间》是2022年虎年开年大剧,是根据梁晓声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史诗级剧作。茅盾文学将获奖作品改编、顶级团队制作、故事跨越时间长达将近50多年,剧作未开播之前就已经让人望眼欲穿。这是一部可以了解父辈生活、可以跟父母好好一起看的剧。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剧作,《人世间》的剧情底色是基于现实的。果然,电视剧一开始就不避讳历史,从真实的历史背景入手开始讲述平民百姓人家周家的故事。 故事展开的背景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周家作为多子女家庭,只能留一个孩子在身边。于是周家一家五口就此分开在四个不同的地方:父亲周志刚在重庆参加“大三线”建设,长子周秉义去了江辽生产建设兵团,女儿周蓉随诗人丈夫去了贵州,小儿子周秉坤留在光字片与母亲相依为命。
大家可以发现,剧作的展开至少涉及了三大重要历史事件:知青上山下乡、“大三线”建设、生产建设兵团。从这些历史真实事件中展开人物命运沉浮的故事,《人世间》具有了深沉的历史厚重感。要深入理解剧作故事跨越50年的人生和生活故事,不得不对其历经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只有了解了历史背景,才能更好了解人物的故事及其走向。
1. 知青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后期开展的一场大规模运动。当时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之后,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大规模地离开城市,到最广大的农村定居并参加劳动,即“插队落户”。
当时的上山下乡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插队落户”,与当地的农民杂居到一起,一同挣工分。另一类是支边的生产建设兵团和知青。《人世间》故事的开始,就是知青上山下乡开展得轰轰烈烈的60年代后期。长子周秉义去生产建设兵团,女儿周蓉去了贵州,一家五个分居在全国四个地方,广大观众不免深为同情,甚至不明政策为何如此。
但是当你深入了解了知青上山下乡的背景,你就会明白当时这一政策的必要性。
一、50年代中期,国家还处于建设初期,还无法大量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大量城市中的中小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中青年的就业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容易带来不稳定的因素,甚至会连饭都吃不起。而与此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和边疆地区对人口的容纳能力是巨大的,尤其是边疆开垦,仍需大量劳动力,上山下乡成为解决这一城市、农村劳动力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二、建国初期长期忽视计划生育,大量城市人口增加,增加了就业困难。《人世间》中的人物角色都是城市人口,但是基本都是多子女家庭。周家三个孩子,春燕家也是三个孩子……城市人口的几何比例上升,除了带来巨大的就业问题之外,还由于城市人口的积压,带来了食物不够的问题。加上60年代我国出现了连续的灾荒年,粮食欠收,大量人民食不果腹。号召广大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生产,成为当时推动农业生产的需要。
三、五六十年代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单一的经济体制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比较有限的,就业的路比较窄。《人世间》对此也有简单涉及。春燕在周秉坤失业后就说了这么一句“每个人只有一次分配的机会,如果不服从分配,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周秉坤找到蔡晓光想进拖拉机厂的时候,蔡晓光打消了他的这个念头,告诉他进人有多艰难:“退休一个,进一个”。剧情并没有夸大,当时的社会背景就是如此,就业就是这么艰难。
生活在今天的后浪们可能无法理解《人世间》中为什么修脚工都是国营工人、为什么伐木工人也是国营工人?如果你理解了当时的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你会明白剧情为什么会这么设置。单一计划经济,是指当时只有计划经济这样一种经济体制,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计划,有计划第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政府计划决定。 这种经济体制跟今天以公有制为主体、多重经济方式并存的体制是不同的。改革开放后,澡堂、木材加工这种产业类型就放开了,由市场进行资源分配。因此你今天看到澡堂、木材加工、酱油生产等都是私人经营的。
回到刚才的就业问题上,由于这些生产、生活消费都是由国家统一计划的,因而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特别有限。如果没有就业,在城市里很难生活下去。看看郑娟的母亲,一串糖葫芦才卖到一分钱,生活特别艰难。
另外当时与苏联的关系恶化,苏联的援建项目陆续撤走,大量职工被裁员,就业环境更加恶化。 可以说当时已经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上山下乡就成为当时解决城乡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缓解城市就业和生存压力、调节城乡劳动力的重要举措。
了解了这一背景,才能更好去了解剧情的设置,才能读懂人物的无奈。
2. “大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60~70年代我国以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前面提到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援建项目陆续撤走,三线建设就发生在这一国际形势背景下。三线建设作为战略性大后方建设,是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线建设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三线建设分为大三线建设和小三线建设。大三线建设是我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主要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中国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建设。《人世间》中父亲周志刚的大三线建设发生中我国西南地区重庆,从剧情的发展来看,周志刚所参加的项目是铁路建设。
三线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主要集中在沿海一片的不合理格局,并积极开发了老少边区地区的经济,有效提高了当地的经济生活水平。
3. 生产建设兵团
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建国后陆续组建的各类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国通过军垦的特殊体制巩固边防的一种方式。生产建设兵团是一种屯垦戍边、寓兵于民,平时搞生产,战时能打仗的体制。可以发展经济、安置人员,是当时上山下乡支边的一种类型。《人世间》中的大哥周秉义下乡支边走的就是生产建设兵团这种类型。
生产建设兵团成为党、政、军权合一,工、农、兵、学、商五位一体的半军事化组织和社会经济体系,在六七十年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兵团吸收了大量的支边青年。如今只剩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深入了解了知青上山下乡、“大三线”建设、生产建设兵团这些历史背景,你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世间》的故事情节及其背后蕴含的巨大历史信息。
你准备好了正确打开《人世间》剧情的正确方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