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过去面向将来——读《乡土中国》

费孝通教授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乡土本色

本书开篇点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下“土”是命根。流传的典故有以前如果一个人离乡会带着红纸包裹着的家乡的土,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喝。

自古以来,中国多数人是靠农业谋生,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农民世代定居是常态,遇到天灾战乱被迫背井离乡是异常。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这就是费老提出的“熟人社会”。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一类的话听的多了,正是乡土特色的表达,然而这也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还要画押签字。这样才有了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背景和关系是熟人社会的典型话语。民间“熟人好办事”的说法反映的正是熟人社会的一种表达。

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中国社会虽然有很多阶层,但是他们都是从乡村社会分离出去的,在行为方式社会习惯方面还带有很多乡土社会同样的痕迹,因此读懂乡土特色很重要。

文字下乡

现在我国的扫盲工作取得重要成就,文盲率降至2.67%,但在费老写书的年代识字率却很低。

在那时文字下乡有这样的阻力,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需文字。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乡土社会的本质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

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

可是从传情达意、传递世代间经验的工具性角度,以及农民所处的空间阻隔与时间阻隔的状态来看,特殊语言与文字的功能并无二致,相反在近距离沟通中更加有效。我们也正处于现代化进程,文字固然是现代化的工具,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本来平行的两种工具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文字下乡的前提是要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只有在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

差序格局

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

在书中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差序格局”是费老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

每个网络都是以“己”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伦的格局。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

可以很好地理解为什么把中国社会称为人情社会,人际关系在这个社会是如此重要,与人关系的好坏远近影响着做事的效率,也决定别人对你的道德评判标注,如是亲近的人,犯错了也会被原谅乃至包庇,如是疏远的人则会被严惩,缺乏普遍性的道德标准,使人觉得人际关系重要,而西方是一律平等。

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其实,在论语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关系间的道德要素。所以“忠臣”的观念可以说是后起的,而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私人间的关系。我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现实中不少痛骂社会不公的人,如果遇到自己的亲人在其中,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家族

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亲子是双系的,兼指父母双方;子女限于配偶所出生的孩子。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

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个专门名称,叫氏族。

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

乡土社会是讲纪律的,纪律排斥私情,感情定向偏向于同性方面,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乡土社会也是血缘社会,出身即决定了阶层,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外乡人很难融入,限制了冲突和竞争,讲馈赠和人情;而地缘社会则不同,是从商业里发展而来,以契约为基础,讲商业和利益计算。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中,更多的是礼制代替了法制,在乡土社会中,长者为大,一直以长老统治为基础。相比之下,乡土社会更像是一个阿波罗型的社会。

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不但在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男女有着阃内阃外的隔离,就是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

在传统社会,中国的家庭是一个事业单位,不仅是剩余,也负担有政治、经济等责任,事业是要讲效率,要纪律维持,所以感情被斥为次要地位。

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

恋爱的持续倚于推陈出新,不断的克服阻碍,也是不断的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因为乡土社会不需要新的社会关系,更害怕旧的社会关系被破坏,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

乡土社会的爱情是追求稳定的,是不容易改变的,是不容易激动且长久维持下去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即干脆认为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礼治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返朴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象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费老认为社会权力共有四种形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在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在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四是在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

在同意权力下,握有权力者并不是为了要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薪来延揽。至于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不能是没有目的的,而所具的目的也很难想象不是经济的。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中国社会的人们是依照多年以来形成的传统习惯生活行事的,不管处于什么地位,都得按照这些规定行事。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治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

长老统治

“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亲属原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

乡土社会的乡土性形成了一种追求稳定的心态,这种追求稳定的力量又形成了差序格局,差序格局中,又形成了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里,家族是一群群重要团体,与西方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不同,是一个多功能的团体。这个团体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网。讲“克己复礼”“修身”,讲孝悌忠信,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在这样的社会里,以老为尊,长老统治占据着主导地位。

只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城市化冲击着乡土社会,乡土本色能否继续下去,这是一个问题。

社会变迁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象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要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西方的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在商品社会,私人交易之间的契约精神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自古也有推崇信义,遵守承诺的传统,然而在与不认识的人打交道,与其交换才需要契约,有契约才会守约。而中国一直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自给自足,商品交易的机会比起古代西方少的多,而且也是熟人社会,“打个招呼就是了”,上文提到的差序格局人际关系影响效率,缺乏普遍性的道德标准,法律无从发生,契约或者合同那是对付陌生人用的,分的太清未免伤感情。因而中国社会缺乏西方那样的商业基因,中国传统商人在与人合作方面较为欠缺。

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这两种过程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任何社会决不会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所谓社会变迁,不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

在中国旧式家庭中生长的人都明白家长的意志怎样在表面的无违下,事实上被歪曲的。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

从欲望到需要

人类发现社会也可以计划,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也就是说人类已走出了乡土性的社会了。在乡土社会里没有这想法的。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做人们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

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就是上面所说要这样要那样的“要”。我们把生存的条件变成了自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用以别于“欲望”。

这是理性的时代,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所以也可以说是科学化的。

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是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作计划。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是我在上文中所称的时势权力;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动物性,单纯的欲望并不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节制才是人之所以为系列的活动来达成目标,才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意识中是没有过去和未来的,它们只生活在现在,而人生活在一个延续的历史中,不仅是个人的延续,也是代际之间的延续。

小结

我国是一个具有非常悠久历史传统的农业大国,在过去始终都是围绕着农村为中心构建的农业文明,集村而群居,守望互助,用这样一种村庄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形成共同的文化纽带,成为一个自主发展和循环且独立稳定的乡村社会,从而在农村形成极为稳定的社会结构,这是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而不断延续至今的基石。

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传统的乡村社会已经越来越被边缘化,而这种趋势目前已经越来越明显,也让现代社会的农村慢慢靠近商业文明,就是过去农村传统的熟人社会正在逐渐瓦解,人们变得越来越陌生。

费老的著作写于70多年前,在今天还有它的意义,不少现象仍然存在。本书篇幅简练,字句直击要害,言简意赅,实属大师之作。要理解我国现代化的问题,读懂乡土社会性很重要,了解过去才能更好面向将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2,607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047评论 2 37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9,496评论 0 33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40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400评论 5 36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47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883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35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743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44评论 2 31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12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09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881评论 3 30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91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3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783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16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